腾冲市中医药多重并举 彰显中医药特色
近年来,腾冲市中医药行业服从腾冲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卫生健康软硬件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家庭与人口均衡发展。全市共建有医疗卫生机构373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民营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所2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诊所和医务室(门诊部)115个(中医诊所34个)。1993年腾冲被评为中医药大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2015年经复审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市。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应急示范县、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工作推进情况:腾冲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始终把中医药事业作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亮点,举全市之力抓好建设。
(一)坚持协调发展,注重中医药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市中医医院人员经费补助由50%提高至60%。同时在医保报销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目前市中医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高于同级综合医院10%。三是注重行业发展,强化人才管理。腾冲市中医药发展研究会于2013年成立,2018年完成换届,自成立以来,研究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市将优秀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为市乡两级医疗单位班子成员,有效抓好、抓实了综合医疗机构的中医工作。
(二)坚持硬件投入,注重中医药服务网点建设。一是重点加强中医医院建设。腾冲于2012年投资3亿多元,全面启动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项目占地58亩,规划建设床位614张,按三级中医医院标准规划建设,2018年底已投入使用。同时在市人民医院设立5个中医诊室,3个中医理疗室和中医科住院部。二是全面开展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在21个乡镇卫生院内设立中医馆(科)和中药房,在固东、界头、中和镇中心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住院部。三是在浦发行等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中医业务用房,设置中医理疗室,在有条件的单位设中药房。四是积极做好全国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鼓励发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目前已有1个中西医结合医院,34个中医诊所。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等其它类别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乡村两级为基础、中医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三)坚持使用核心人才,注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人才,壮队伍。深化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实施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和自主招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优先招录中医岗位,每年招录中医比例不低于20%,2015年来共招聘110余人;积极开展中医、中西医专业医学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2018年共招录8人。二是抓育才,强队伍。
(四)坚持能力提升,注重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一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中医专科设备。中医医院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1个,专家工作站8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是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合作(云南)协作基地。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量得到有效增强。目前腾冲21个乡镇卫生院中药饮片均不少于300种,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均达到20%以上,中医器具基本齐全。
(五)坚持特色优势,注重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一是把中医药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二是积极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将社区(村)居家养老中心与村卫生所紧密结合,打造了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星社区和新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腾冲医养结合工作得到保山市充分肯定和推广。三是促进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腾冲有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生产企业10家。
(六)坚持文化自信,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建设。一是深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中医药知识。二是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富有中医文化气息的中医馆和中草药植物园。三是完成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收集单方验方230多个并推广使用。四是药王宫被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