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国门法庭奏响边疆法治“新和声”

发布日期:2025-05-19 浏览: 作者:朱云 来源:腾冲市人民法院 打印正文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腾冲市猴桥镇,一座“国门法庭”矗立在蜿蜒72.8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这里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通往南亚的重要节点,也是傈僳族、汉族等多民族共居的和谐之地。近年来,腾冲市人民法院猴桥法庭扎根边疆,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蓝本,创新实践“党建引领、多元解纷、涉外服务、普法惠民”工作模式,将法治力量注入基层治理末梢,奏响边疆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

一、党建引领,忠诚担当有作为

猴桥法庭坚持以党建铸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形式,赓续红色血脉,提升政治素质。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自觉把学习成果融入法庭工作实践。将“十个严禁”“三个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边疆法律班车。

二、多元解纷,基层治理见成效

法庭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自觉把多元解纷机制置于社会治理大局中统筹谋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一盘棋格局。在法庭主导下,形成1+9+N的治理新模式,将辖区内9个社区的综治维稳员培育为“法律明白人”;聘请17名社区综治维稳员、驻村民警为特邀调解员。定期对特邀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和指导,积极调动各社区的基层管理力量,成为法治宣传、矛盾调处的中坚力量。积极推进“无讼村、无讼社区”建设,基层治理工作初见成效。2024年,法庭共受理案件336件,审结328件,其中调解撤诉199件,调撤率为75.38%

三、借力发力,“三级调解”创新功

以法庭为主导,挂牌成立猴桥镇诉源治理工作站,建立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整合各级解纷资源,初步形成以法庭为中心,以司法所为重点,以村组为基点的三级调解网络,各解纷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互通渠道和常态化协作机制。其中,轻微“侵田占地”类邻里纠纷,以村组调解为主;小额财产类纠纷、小额侵权类纠纷,以派出所、司法所调解为主;前两级纠纷调解成功后,法庭引导进行司法确认,其余纠纷则进入诉讼程序。这样的“三级调解”模式坚持把非诉程序挺在前面,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既减轻群众诉累,更激活了基层自治活力。2024年诉前调解纠纷15件,司法确认33件。

四、因地制宜,涉外化解出亮点

猴桥镇毗邻缅甸,边境群众经济往来频繁,涉外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猴桥法庭以推进基层治理、深化多元解纷为抓手,针对涉外矛盾纠纷问题加强部门联动,在“国门警务室”成立猴桥镇涉外案件联合调处中心,设立法官联系点,为解决涉外纠纷搭建绿色通道,护航边疆乡村振兴。同时,作为涉外案件集中办理部门,猴桥法庭组建了腾冲法院涉外案件审判合议庭,集中受理法院涉外案件。通过制定针对性工作方案,对案件实行集中管辖,加强案件研判分析,不断提升审判质效,合议庭组建以来,已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67件,涉外刑事案件25件。

五、延伸触角,打造普法新名片

法庭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村寨末梢,设立“法官驻所点”、“驻村联系点”,开通法律咨询热线,为群众提高更直接、高效和优质的司法服务。开展法官“六进”宣传活动,通过巡回审判、普法讲座,努力达到“巡回一次,影响一片”“讲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通过走村入寨开展法治宣传,营造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开展各式普法宣传活动10余次,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20247月,在猴桥镇民族中学公开开庭审理“偷引带”刑事案件,组织近千名师生旁听庭审,案件当庭宣判,犯人当庭逮捕,起到了较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当巡回审判警车的车轮碾过边境的红土,当法槌声在傈僳村寨敲响,猴桥法庭正以法治之笔,绘制一副边疆安宁、民族共融的壮美画卷。这里是司法为民的最后一站,更是新时代中国法治精神的边疆注脚。

图片提供: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