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乡镇动态 >> 正文

玉璧土法酿酒成为一个传统产业

发布日期:2017-10-10 浏览: 作者:胡长娇 来源:腾越镇 打印正文

 

一大早,腾越镇玉璧社区的年轻夫妇张仁文、任晓明早早就起床了,熟练地淘米、蒸饭、烤酒,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张仁文夫妇在玉璧社区是出了名的能干,说起他们,人人都要道一声门当户对。原来,今年30出头张仁文,家中已经酿了30多年的酒。张仁文父亲爱喝酒,也擅长酿酒,于是张仁文年轻时候就接过了父亲的传承,开起了小酒坊。张仁文的妻子任晓明,也是玉璧社区人,家里也是“酿酒世家”,同样也有30多年的酿酒历史。从小就帮着父母在酒坊干活的任晓明对传统的土法酿酒十分熟悉,也十分喜爱。  

来到张仁文的小酒坊里,在一栋两层的老屋里,楼下整整齐齐排列着一缸缸正在发酵的米酒,楼上窖存着一罐罐已经烤好的米酒。而勤劳的夫妇俩,一边烤酒,一边对刚蒸出来的糯米进行搅拌冷却。  

从米到酒,需要经过复杂的工序和岁月的沉淀。据张仁文介绍,他家酿的酒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土法,要经过选米、淘洗、蒸米、发酵、烤酒等工序,技术虽然不难,但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酒曲的比例、发酵的时间和烤酒时的火候。“我家每个月要用一万多斤的米,酒的产量有七千多斤,主要生产一般的粳米酒、糯米酒,还有产量要小些的春甜酒,价格从5元到30元不等。大部分是销往县城大小餐馆、酒店,也有一部分是私人购买,帯往各地。”张仁文自豪地介绍,“我家的酒,最远的卖到了北京。”  

除了酿酒,张仁文夫妇还在后院养了40多头猪。“烤酒过后剩下的酒糟,掺上玉米面、饲料,就可以用来喂猪了。”妻子任晓明说,“用酒糟喂猪,既节省了成本,猪也长得快,我们家每年要卖100多头肥猪。”  

在玉璧社区,像张仁文夫妻一样以家庭为单位酿酒的人家还有很多。这些小酒坊,大多数都已经有了多年酿酒历史,全部都是采用传统工艺,酒香浓烈,酒水甘冽,深受附近老百姓和大小餐馆的喜爱。这里的酒,历经几十年的口碑传承,不仅在本地销售,也被销往了全国各地。而且除了自酿自销,很多小酒坊还与外面的酒厂签订合同,为他们生产加工米酒或直接由酒厂收购成品酒。  

“在我们玉璧,土法酿酒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产业,现在传承下来的还有19家,从业人员60多人,每年的酒产量有近200万斤,为农户增加收入300多万元。而且每个小酒坊都发展了养殖业,每年肥猪出栏2000多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玉璧支书黄金强介绍道。  

同样也是从事酿酒的任锦洋夫妇,从30多年前开始酿酒,规模逐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年产量10万斤的酒坊。更让人称道的是,通过酿酒,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还盖上了100多万的小别墅,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土法酿酒上大做文章,形成我们自己的品牌,打响我们玉璧的名号。”支书黄金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