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润蒲川
茶味其香醇,从唇齿间沁入心脾。正如世间有百味,人生亦有百味。个中滋味,纵有阙阙千般,因人的心境不同,留给人铬印,终有其深缘,这就是蒲川茶。蒲川茶,在腾冲南部乡镇,声名鹊起。溯源在其幽幽茶山,培基在有其人振声,立根有适宜土壤。
蒲川茶,回荡着历史的声响
蒲川坝外村的“茶树王”,苍劲的枝干,依然生长嫩叶,鲜活在当下。其背后的故事,需要从千年的时光里,去探究竟。如此年长的茶树,在岁月中茕茕孑立,但它的傲骨已征服了绵绵茶山,留在后人满是钦佩的眼光里。它的存在不容质疑地把蒲川茶,拉进了千年的历史时空。“茶树王”陪伴着蒲川的阳光和风,自然自在流芳百世。
蒲川茶,有其人振声
沿着蒲川种植发展茶业的时间轨道, “茶树王”并不孤单,蒲川茶脉络清晰。
1912年,龙江绅士封镇国开辟龙江茶区。1923年,他的儿子封维德子承父业,在龙江沿岸蒲川推广种茶。
1940年,民国元老李根源在腾冲禁烟变革时期,写信给蒲川乡绅谷应生。内容是:腾冲火山灰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种茶,民国初年龙江窜龙封家对种茶情有独钟,大家在其带动下,已有成效、已有收获。现在正值禁烟替代种植的时期,我们当地地方有识之士要全力配合,组织茶叶生产,推广种植,目的是增加产量,提高乡村生活水平。虽然目前,在栽培和加工技术上还有所薄弱,但是现在民国政府支持云南发展茶业,已经派人员学习专业的种植加工技术。
谷应生接信后,积极响应。从窜龙引进封家大叶茶种子,在蒲川推广种植,奠定了蒲川茶业的发展基础。后来,李根源写诗称赞:
群茶叠翠拥窜龙,茶树青青绣谷中。
采得毛尖十八担,巡司播种已成功。
茶树的播种成功,使“茶余饭后”这一人间烟火气息,在蒲川这块气候湿润、终年多雾、丘陵广布的土地上飘荡。微酸性的土壤,滋生出肥厚柔软的茶叶叶片,厚植了蒲川的茶文化。
蒲川茶,随着时代持续回响
从20世纪50年代起,蒲川茶的种植步伐从未停止。到80年代,蒲川成为腾冲县首个“万亩茶园乡”,并开始进行名优茶加工。90年代,茶树种植品种达到了12类,主要有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清水3号、香归银毫、矮峰、云贵、云梅、长叶白毫、雪芽100号、佛香、樱红9号等。2007年,蒲川茶形成了“清凉山”系列绿茶、红茶、普洱茶、古树茶;“黄泥坡”系列花茶、红茶、绿茶;“沁园春”绿茶等知名品牌。
蒲川茶,在芳香萦绕中回甘持久
蒲川乡,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光合能力强,合成丰富的生物碱和酚性物。蒲川茶叶的独特风味,就深藏于二者的精妙博弈中。
经揉捻发酵等加工方式工艺催化,蒲川茶专注品质。当地有农谚“前三天是宝,后三天是草”一说。每年的4月上旬,清明前后,多采春茶。根据乡内的气候特点,采用“春留余叶,春后轻修剪,夏不留叶,秋留一叶”的采摘方法。无论春茶、夏茶、秋茶,采摘过程保证鲜叶的洁净、新鲜。
因此,当沸水唤醒茶叶,生物碱和酚性物在动态平衡中展开对话。茶多酚氧化聚合为茶黄素、茶红素,涩感渐次柔化为醇厚,而生物碱的苦味在氨基酸的调和下蜕变为回甘。绿茶中未氧化的酚性物带来青涩劲,与高含量生物碱共鸣蒲川茶山的山韵;红茶里深度转化的多酚类则与温和释放的生物碱交融,织就蜜糖般的甘润。在口腔里谱写苦涩与甘甜的轮回诗意。
绿美茶乡、康养蒲川。群山叠翠间,蒲川万亩茶园层叠铺展,晨雾轻拢茶山。在这里每一口呼吸浸润着草木的芬芳,每一杯清茶都沉淀着千年雨露。在茶香浸润中唤醒身心,于山水秘境里寻回生命本真的宁静与丰盈,安然在乡村的静谧与自然茶香中,体验在绿意绵延的生态画卷中。
图片提供: 谢梦怡、闫瑗晞
杨耿耿 谢梦怡 闫瑗晞
蒲川乡人民政府
- 上一篇:腾冲市清河茶叶展销暨茶山越野跑圆满举办
- 下一篇: 腾冲西源|绿色经济赋能乡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