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80万突破千万|“牛把头”乡村振兴的“归雁先锋”
——记腾冲市腾越街道上勐连村杨世典的归雁之路
直播间里,杨世典和妻子孙爱华正热情推介着手中的黄牛干巴。镜头前,这块色泽诱人的肉干被赋予了多种吃法:“煎炒烤炸样样行,家乡风味最正宗。”屏幕另一端,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谁能想到,眼前这位电商达人,几年前曾因广告公司亏损80万元而陷入人生低谷。
在滇西高原的腾冲市腾越街道上勐连社区,80后新农人杨世典以电商为纽带,将深山里的乡土美味化作云端商机,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重塑传统农业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归雁先锋”。
破茧:从城市白领到返乡创客
2009年,安徽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杨世典走出校门,先后在玉溪、昆明从事网络信息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在城市站稳脚跟。然而,2016年广告创业的80万元亏损,让这位而立之年的青年陷入人生低谷。
2019年盛夏,一通来自家乡腾冲市腾越街道上勐连社区的电话,改变了杨世典的人生轨迹。社区干部向他描绘了农村电商的广阔前景,点燃了这个安徽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心中沉寂的乡愁。彼时,在安徽考察同学电商业务的杨世典,毅然决定带着四个月的学习成果回到勐连老家,将直播间从城市搬进农家小院。他带着妻子孙爱华,将直播间从腾冲市区搬到上勐连村的老宅,开启了“一部手机卖山货”的征程。
初期的选品充满挑战。杨世典跑遍腾越及腾冲的山野村寨,最终选定当地传统美食牛干巴作为突破口。这种采用云南小黄牛肉腌制的特色食品,虽在本地家喻户晓,却缺乏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他结合已有电商知识,积极参与腾越街道举办的电商主播培训,在直播间反复测试用户反馈,最终确定“腾冲风味、自然风干”的产品定位。
蝶变: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杨世典夫妇白天跑遍市场收购村民的蜂蜜、核桃、腊肉,深夜研究腌制工艺。“做中间商不是长久之计。”发现牛干巴最受欢迎后,杨世典决心自建产业链。他四处拜师学艺,反复调试配方,精选本地小黄牛后腿肉,终于研制出咸淡适中、肉质鲜美的独家风味。2020年10月,腾冲市唐心记电子商务公司正式成立,他投资50万元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新厂房配备现代化冷链设备,设立加工区、晾晒区、包装区,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品控,还引入直播电商系统,搭建多平台销售矩阵,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牛把头”干巴甫一上线便引爆市场,两个月创下30万元销售额。
技术赋能带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销售额突破820万元,2022年达960万元,2023年预计达1300万元。2024年,随着腾越街道“直播电商培训计划”的实施,80%学员转型为专业主播,带动唐心记年销售额激增110%,突破千万元大关。
共生: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富
杨世典深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乡亲的支持。2022年,他与上勐连社区合作成立勐红农牧专业合作社,创新“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
在养殖端,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鼓励散养本地小黄牛。社区党员带头示范,发展肉牛养殖50户210头,其中监测户8户32头。农户通过养殖肉牛,年均增收1200元,社区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5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3.2万元。
在加工端,唐心记投资建设肉牛屠宰和干巴加工生产线,开发出原味、麻辣、五香等多个口味,产品入驻抖音、淘宝、拼多多等主流平台。2024年,日均订单量达200-300单,年销售7万余单,带动8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
在销售端,1400平方米的新厂房在流转土地上拔地而起。16名村民在此获得稳定就业,主播团队扩充至3人,每日3场直播让牛干巴香飘全国。杨世典的妻子孙爱华带领主播团队,每天进行3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百万。他们不仅卖牛干巴,还代销社区的土鸡蛋、棕包、泡核桃等20余种农产品。企业每年按销售额的1‰支付合作社服务费,仅此一项预计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
未来:从产品出海到生态闭环
站在新起点,杨世典勾勒出更宏大的蓝图。2025年,唐心记计划投资200万元扩建厂房,新增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年加工肉牛500头。同时,社区将组织40户农户种植100亩青储饲料,构建“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他还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与东南亚客商洽谈合作,让腾冲牛干巴走出国门。在直播间里,他经常向观众展示产品检测报告:“我们的牛干巴不含防腐剂,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符合出口标准。”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牛把头”成为云南农产品的标杆品牌。
更令人期待的是,杨世典正与腾越街道合作打造“村播学院”,计划三年内培训500名农村主播。他说:“我要让每个村民都能通过手机直播,把家乡的好东西卖出去。”这种共享理念,让电商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
启示:新农人的“三新”密码
杨世典的创业历程,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核心特质:
新理念:打破“靠山吃山”的传统思维,用电商重构农产品价值链。他将牛干巴从地方小吃升级为全国品牌,溢价率超300%,证明乡土产品也能创造高附加值。
新思维:创新“线上直播+线下体验”模式,在腾冲市区开设实体体验店,让顾客现场品尝、观看制作过程,实现“流量”到“销量”的高效转化。
新技术:引入物联网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肉牛养殖、加工、运输全流程信息,用科技赋能信任经济。2024年,唐心记因数字化管理成效显著,被评为“云南省电商示范企业”。
从负债累累的创业者到电商领军人物,杨世典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个“逆袭”故事。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创造了近3000万元的销售额,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电商兴农、产业富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如今,在上勐连社区,唐心记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快递单及快递纸箱堆满了仓库,接地气的直播镜头背后是产业增收、农民富足的喜悦。杨世典常说:“我最大的梦想,是让每个村民都能在乡村找到尊严和希望。”这种扎根乡土的情怀,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力量。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腾冲的青山绿水间,杨世典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直播。镜头里,他手中的牛干巴泛着琥珀色的光泽,背后是村民们质朴的笑脸。这,就是一位新农人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
图片提供:腾越街道综合
袁敏
腾越街道
- 下一篇: 界头镇|“同心圆”关爱留守儿童夏令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