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乡镇动态 >> 正文

腾冲明光|“双语搭桥+志愿助力” 唱响边疆村寨幸福新歌

发布日期:2025-08-22 浏览: 作者:张闫 杨昆 来源:明光镇人民政府 打印正文

袅袅晨雾,缭绕在腾冲市明光镇的山间茶园里,忙着在录制双语歌曲《文明新风唱起来》自治村“木柯嘎”志愿服务队队员吴占连手机响了。

远在边境线上巡逻的丈夫打来电话:“要下雨了,记得给‘小咪人’添件厚衣裳。”这简短的叮嘱,是这片土地上无数守边家庭的日常牵挂,也是“木柯嘎”志愿服务队扎根边疆、建设幸福村的寻常写照。

“双语火塘”暖边寨,党的声音入心田

在傈僳语里,“木柯嘎”代表“守边固边”。这支由村级发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双语”志愿服务队,深知只有用乡亲们熟悉的语言,党的声音才能真切地落入心田。

傍晚时分,村里的火塘边总是暖意融融。“团结一心守边疆,家园平安万年长!”吴占连操着流利的傈僳语,在这个傈僳人口占了大多数的村子里,把强边固防、乡村振兴等政策,化作一句句乡音俚语,讲给围坐的乡亲们听。那些关于家园安稳、日子变好的道理,就在袅袅烟火气中沁入了大家的心坎。

政策宣讲不能‘水土不服’村党总支书记余华亮在大龙坝村民小组的路上边走边说,“‘木柯嘎’的队员们摸索出自己的办法:把文件上的话变成大白话,复杂道理三两句讲明白;讲政策的人自己先做到,用行动赢得信任;更重要的是带头干,巡边护边走在前,让‘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真正成为大家的自觉。”

“木柯嘎”志愿服务队宣讲形式更是不拘一格:田埂上的“双语课堂”、院坝里的“协商座谈”、墙壁上的农民画,甚至还将《党的光辉照边疆》改编成双语歌曲,让党的关怀在边寨的欢声笑语中流淌。

“青春引擎”燃希望,夫妻同心守家园

吴占连是村“两委”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村团支部书记,亦是“木柯嘎”志愿精神的一角缩影。在镇团委的支持、帮助下,她依托“国门青年之家”,联动腾冲边检站自治分站、驻地部队、自治完小等组织青年参与界碑描红、国防教育,带领216名青年种植乌龙茶3600余亩,号召20余名青年学习电商技能。她协助团市委、镇团委打造的云南省边疆团建长廊建设示范点,串联起“青年文化步行道”、万亩茶园、乡村民宿,集“学习、旅游、体验、居住”为一体,成为吸引青年返乡的磁石。“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要让更多青年看到,在家乡同样能成就梦想。”说起这些,吴占连的眼里闪着光。

她的丈夫李观龙,是明光镇正七号联防所的副所长,也是“木柯嘎”队伍的一员。“妻子守好家,我便守好边。”这是他的承诺与担当。自2020年开始,他便驻守在海拔3400米的中缅边境线上,一守便是1500多个日日夜夜。日常巡逻时,他也会用双语向队员们解读党的政策,成了边境线上一个“流动的宣讲课堂”。2025年除夕夜,吴占连冒雨上山,和守边的丈夫及队员们一起挂灯笼、煮饺子,围坐在火塘边和家里的孩子视频时,丈夫轻轻为她拂去肩头冰碴的那个瞬间,无声地道尽了“木柯嘎”的奉献与坚守。“边境安宁了,产业发展才有靠山。”这份朴素的信念,支撑着这对夫妻在各自的岗位上并肩而行。

“产业绿链”结硕果,文化“活水”润心田

“木柯嘎”志愿服务的根,也深深扎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土壤里。在党组织引领和志愿服务助力下,自治村万余亩高山乌龙茶品质不断提升,年产值超2300万余元,几乎家家户户从中受益。村民们还种起了中草药、“云薯304”土豆,生态养殖业蓬勃发展,为增收开出新“良方”,返乡青年创业渐成规模。“木柯嘎”志愿服务队协助参与的两届边地文化节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腾冲明光边地文化体育节”更获评省级优秀项目,队员编排的傈僳族歌舞在边地文化节上大放异彩,助力“品明光乌龙、醉竹坝风光、悟边地风情”的乡村旅游名片愈发响亮。

村级助推、村民自主参与组建“道德评议会”里,也活跃着很多“木柯嘎”队员的身影。他们带头推行移风易俗,推动“适量饮酒、避免攀比”写入村规民约,助力自治“自助餐式新婚”之风吹遍每个村寨,形成的典型案例在国家级、省级宣传平台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木柯嘎”志愿服务队还积极组织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持续努力,村庄文明风尚日益浓厚。

“思加多,美好生活唱起来!”吴占连清亮的歌声,道出了边疆儿女的共同心声,也唱响了自治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奋进旋律。

从晨雾弥漫的青青茶山,到国旗飘扬的边境线旁,从火塘边双语宣讲的温暖角落,到乡亲们笑语攀谈的屋檐亭下,“木柯嘎”志愿服务队就像一根坚韧的丝线,把党的好政策、温暖的志愿行动、青年的蓬勃力量、兴旺的特色产业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细细密密地编织在一起。那份“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期盼,正在祖国西南的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