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自治|三“色”守边疆,自治有良方
近年来,明光镇自治村党总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建强边疆党建长廊三年行动,深化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以“三色”画笔为源动力,推动组织建设更加有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增强,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描绘出一幅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新图卷。
彰显“红”色本色,厚植领航定向之根
红旗飘飘强引领。抓组织建设。巩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效,在抵边的村民小组全覆盖成立党支部,实现党员空白村民小组清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以主题党日形式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等主题活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抓阵地建设。将傈僳族刀杆、“军警民”戍边雕塑等元素融合,打造极边党建主题广场。深化“红旗飘飘”工程,在群众家中、公共场所、村寨道路悬挂国旗。与驻地部队开展同升国旗活动,有效激发边疆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抓人才建设。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组织电商培训1期培训20余人。农业致富带头人、种植能手4人,支持8名青年返乡发展养殖基地、傈僳族服饰小作坊等,挖掘培育助力边境发展的“土专家”。
红音嘹亮聚人心。以“汉语+傈僳语”双语宣讲为载体,在边境线设立移动党课教学点。组织党员在界碑前重温入党誓词,用傈僳族同胞的语言传递党的声音。依托火塘会、田埂会、院坝协商会等形式,开展各类宣传宣讲16场覆盖群众3000人(次),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改编《党的光辉照边疆》等双语歌曲,让“守边就是守家”的理念在欢歌笑语中走进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让守边生动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和边疆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守边关、跟党走”。
红垒联动戍边关。持续强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全面压实“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制”责任。充分发挥国门“兼职委员制”,协调各方力量,凝聚边防、海关、驻地部队、边境派出所等力量。按照“四个涉外”建立边境重大事项快速响应机制,妥善处置涉边和突发性事件,深入推进强边固边。加强法治宣传,采取“以案说法”、“送法下乡”模式。在自治村公开开庭审理两起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案件,发布强边固防信息40余条,应急广播播报相关法律法规300余次,印制张贴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2300份。
擦亮“蓝”色底色,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篮带系稳民族情。传承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自治村先后成功申报非遗文化传承人5名,云南省民间艺人1名、市级2名。傈僳族村民李国书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由自治村的傈僳族村民组成的射弩队,在国家、省、市各级民族运动会竞赛中屡获殊荣。用好农民画载体,在村组活动阵地建设宣传民俗文化和幸福生活新阵地。大龙坝村民小组党员麻永春绘制墙体文化483平方米,将傈僳族的迁徙繁衍历史,跳三弦舞、射弩等以及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场景,以生动形象的农民画形式记录下来。
蓝图共绘善治“画”。打造自治完小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室。按照千年文明史、百年抗战史、傈僳族同胞传统民俗、明光镇强边固防工作等内容系统整合起来,推动国防教育基地建设。自治完小先后获得了“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腾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民共建共育学校”等荣誉称号。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自治村党总支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守土固边行动。通过户长会、火塘会、院坝会等,开展送教上门行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边法律常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送到“房前屋后”,自治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蓝调升华文明“曲”。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组建傈汉双语宣讲队,编排傈汉双语移风易俗歌曲《文明乡风唱起来》。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群众普及文明乡风内容,开展家风家教培训宣讲10余场(次)。组建由村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村“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等组成的道理评议会。以“适量饮酒、避免攀比”为宗旨,在各村民小组分别配备了一套“自助式”用餐餐具,采取“自愿+协助”的方式进行引导。探索推广红白喜事自助餐模式,并将之写入村规民约。对落实红白喜事自助餐模式的家庭进行登记,将落实情况与文明家庭、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相结合,谱写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文明乡风新乐章。
提升“绿”色成色,壮大兴边富民之果
绿产兴边促振兴。围绕“让农业有效益、让产业有奔头、让农民有增收”的目标;自治村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大力发展乌龙茶、中草药种植;高山绵羊、明光小耳猪养殖等产业,奋力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近万亩乌龙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关键点。2024年,乌龙茶产值达2300余万元,全村九成以上群众从中受益,实现了高山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资源的华丽转变。此外,结合自治村海拔高、温差大以及冬天闲田较多等特点,与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土豆收购协议,试点发展“云薯304”土豆种植产业,建设106亩土豆种植示范区,平均亩产达2.8吨,亩产值4531元,正在有序扩大种植规模。
绿美村庄焕新颜。以乌龙坝、大龙坝2个村民小组为试点,先试先行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坚持抓点推典成好景,实施对大龙坝、新寨子、高树根河等村民小组的硬化亮化工程。完成一大批民生保障工程,以党员先锋带动农户“门前三包”,推动形成“条条路、片片林、户户庭”有人管、有人扫、有人促的局面。由村党总支牵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大比拼”。层层压实、责任到人,抓实“系统谋划、责任压实、问题破解、成效评估”4个环节,以点带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绿色文旅旺青山。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品明光乌龙、尝特色美食、醉竹坝风光、悟边地风情”为名片的乡村旅游主题。以傈僳族“刀杆节”、“阔时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打造明光镇边地文化节旅游名片。截至目前,举办边地文化节2届,吸引周边游客20000人次。“腾冲明光边地文化体育节”获评2025年云南省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围绕边境幸福旅居地建设目标,打造自治乌龙坝“野奢天堂”旅居产业点。投资100万元改建3户示范户闲置农舍为民宿住宿点,改建闲置农舍面积274平方米,改造房间12间(其中标准间8间,套间4间)。建设完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吸引旅居游客1000人(次)以上,人均消费超过800元,带动群众增收8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