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头镇|协商议事谋良策 基层善治解难题
近年来,界头镇积极推广“协商在基层”新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为界头镇基层治理赋能添彩。通过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协商在基层”为平台,汇聚民智民力,切实提升决策科学性、增强治理有效性,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培育村民责任意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聚合力,协商平台谋实招
界头镇坚持“党建引领”与“民主协商”相结合,实现资源整合、智慧汇聚,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完善党组织架构、提升党员素质,吸引各方力量靠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依托“协商议事会”、“院坝协商会”、“火塘会”等平台,平衡各方利益、促进不同主体有效沟通。平台凭借场地亲民、主题多元、议题具体、程序规范、“接地气”等优势,成为解决界头镇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难题的生动缩影。界头镇组织政协委员、市镇相关负责人、法律专家、群众代表、村干部、乡贤、利益相关方代表等成立协商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协商议事会。覆盖界头镇28个村,深入分析本地产业发展困境、矛盾纠纷纾解难题、和谐村庄建设存在瓶颈,共同商讨纾困解难的有效策略,成为界头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矛盾纠纷化解、树立文明新风的攻坚利剑。
群策群力克难关,产业发展再升级
一是攻克产业人才紧缺难题。界头镇永乐村依托基质加工厂、冷库厂、电能烤房、育苗工厂等构建起一体化产业链条,并通过开展协商议事会,协调多方力量,充分吸收群众意见,解决人才队伍零散、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永乐村吸纳本村及周边区域的脱贫户、退出种植户、出租土地农户等闲置劳动力,组建起一支专业技能水平高、长期稳定聘用的产业工人队伍。定期为1300余产业工人提供专业化培训,实现永乐村村民稳定创收的同时又能为本村和周边乡镇稳定输送人才。二是破除非遗文化传承断代危机。新庄村协商议事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秉承示范引路的理念,将部分传统手艺人才、部分退休干部、在外经商人员列入“协商在基层”人才库,并根据各自特点成立技艺传承小组等9个群众自治组织。依托600余年手抄古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育精通古法抄纸技艺人员300余人,吸引了2名“新腾冲人”投资160万元建成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咖啡厅,成为界头镇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生动注脚。
院坝协商凝共识,抱团发展稳增收
一是破解搬迁后发展困境。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西山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农村“空巢化、空心化”严重,“农户周边无土地、农业产业无支撑、群众发展无带动”的“三无”现象尤为突出。西山村及时组建村级“能人库”,积极搭建协商议事平台。
在界头镇政协联络组的牵头带领下,先后5次组织政协委员、镇村干部和“能人库”相关人员开展入户访谈和实地调研;邀请腾冲市政协相关领导先后2次前往西山村开展调研指导;通过微信联络群、召开院坝会、火塘会等多种形式,汇聚多方合力,挖掘西山本地优势资源。盘活闲置土地500余亩,种植红花油茶达2200余亩,推出草果、淮山、野山菌等农副产品,实现合作抱团发展,村集体稳定增收。二是团结一致铺筑致富路。黄家寨村机耕路、灌溉沟渠设施不完善,雨季车辆无法通行,可耕种耕地缩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协商人员通过入户宣传、微信群、大喇叭广播的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呼吁积极参与配合,顾大局。采取以奖代补、村民集资的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受益户主动投工投劳,坚决不阻工堵路,避免扯皮纠纷,主动参与维护。产业道路的完工,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种植、养殖热情,保护好了耕地的同时奠定了村集体农业发展基础。
常态议事定节奏,法治德治齐发力
一是实现“普法+协商”双轮驱动。聚焦农村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农民工讨薪、土地及宅基地争议、寻衅滋事等高频矛盾领域,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普法”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案例,普法工作者为参会人员送上一堂接地气、有实效的法治教育课。围绕法治主题开展协商,形成健全矛盾纠纷前端预防机制、充实基层调解员力量、抓实重点人员服务管理、推进普法强基等共识。全面推广“协商议事+网格治理”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二是共建共享树文明新风。桥头村是一个由汉族、白族等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建制村,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村民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强,严重制约村集体发展。2023年以来,桥头村实地调研、广泛协商,常态化组织村民开展“火塘会”等议事活动。围绕农村环境整治、村庄道路建设、乡风文明等问题集思广益,共同制订村规民约,村集体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如今桥头村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玫瑰庄园农文旅深度融合,集镇管理服务优化,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创先争优氛围浓厚,共同构建基层治理共治共享新格局。
图片提供: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