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41-1/20230901-00002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卫生健康局 |
公开目录 | 中医药 | 发布日期 | 2023-09-01 08:28:01 |
文号 | 浏览量 |
什么是“灸法”?
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必要时也可在艾绒中掺入少量辛温香燥的药末,以加强治疗作用。
《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该疗法流传很广。
“灸法”的功效有哪些?
(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
灸法是利用艾火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具有祛风寒、化瘀滞、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2)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对于灸法所用的艾绒,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所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的开通人体的经络,加速人体的气血循环。
(3)温补益气,回阳固脱:
灸法具有特殊的纯阳之性,能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沛,固体强身,增强人体消化、循环、排泄、生殖泌尿系统机能的作用。如《内经》所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也很好的证明了灸法有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灸法”能用于哪些病?
灸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按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等。
(2)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泻、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外科疮疡初起(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瘰疬、乳痈初起,各种痛症、疖肿未化脓者(可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等症。
(6)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调理之。
(7)防病保健。《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穴、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我们祖先早已认识到并重视艾灸在防病保健中的作用了。
(8)淡斑、生发等。
“灸法”的禁忌症
虽然古往今来,使用灸疗的人多之又多,方法简便又安全,但应用时仍必须注意。
灸法仍有一些禁忌,我们在进行灸法治疗哦时应该要注意。
(1)禁灸穴位
古籍中记载的禁灸穴位共有47个,这些穴位多分布于面部,重要器官和浅表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肌少筋肉结聚的部位。
因此,使用艾柱直接对着施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如:在头面部穴位施灸会留下疤痕太难看;大血管浅表处瘢痕灸容易损伤到血管;还有一些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可能在用艾条直接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等。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人体解剖学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各部位的结构)以及艾灸方法及技术的改进,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都可以温和灸,这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又能够使灸法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2)禁(慎)灸病症
①中医范畴内的实热证或阴虚发热病症,如高热神昏、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或便血、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患病期间不宜艾灸。
②患有重病、急性传染性疾病者,严重心血管疾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严重贫血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出血性疾病等患者,均不宜艾灸。
③处于孕期或经期的女性,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不宜进行灸疗。
④皮肤过敏严重者的患处,以及过饥过饱、大汗淋漓、醉酒、身体极度疲劳甚至衰竭的状态,不宜进行灸疗。
⑤做过植入性手术(如心脏起搏器或金属)者、大血管处、严重糖尿病人要慎灸。
(3)禁灸时机
灸法不宜在过饥、过饱、大量饮酒、大渴、大汗淋漓、精神情绪过于激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进行。
文字:全科医学科 杨善钐
校对:周洁
审核:王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