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76-3/20250703-00006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人大建议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5-07-03 14:42:40 |
文号 | 浏览量 |
尊敬的赵兴儒、叶苹欢两位代表: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腾冲文化旅游的关心、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阿昌族民族特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131号建议),已交由我局主办,民宗局协办,经我局与配合部门认真研究后,现答复如下:
一、现状
新华乡辖区内有全国较少民族阿昌族,2024年末,全市总人口694783人,其中阿昌族3586人,站全市总人口的0.52%,主要分布在梅子坪、中心、新山三个社区,就整个保山市来说,新华乡阿昌族传统文化由织锦工艺、歌舞、乐器、服饰、礼仪、饮食文化等多元素构成,其民族文化独具特色,阿昌风情浓郁,对阿昌族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等诸多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阿昌族人口较少,且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和语言谱系,被汉化现象严重,整个民族的文化保护形势严峻。
二、办理情况
(一)对阿昌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以来,我局一直按照特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要求,持续加大对全市特色文化资源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收集整理了阿昌族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剪纸、纺织刺绣、民歌(山歌、情歌、小调、敬酒歌等),蹬窝罗、阿昌武术等;整理完善阿昌族创世神话积极创编体现阿昌织锦技艺的舞蹈《织锦舞》,编创了舞蹈《耕》《长刀、山泉、阿昌人》《窝罗乐》《阿昌女子蹬窝罗》等节目。其中,2023年编创的小合唱《阿昌人民感党恩》在云南省第十三届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获银奖,2024年编创的阿昌群舞《蚂蚱花》入围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
(二)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保山市级、腾冲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0项、市级44项、县级81项。拥有国家级、省级、保山市级、腾冲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6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20人、市级74人、县级199人。新华乡阿昌族歌舞之乡、阿昌族民歌《说哎小调》已被公布为保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赵加翠被公布为阿昌族民歌《说哎小调》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文学《阿昌族创世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的传说>》、传统舞蹈《阿昌族传统舞蹈蹬窝罗》、阿昌族织锦、腾冲苗笤帚编制技艺被公布为腾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德赛、赵长鸾、囊维佐、赵安朝、赵安统、赵家翠、张立方、赵加伦、于双生、瞿发冬、曹丽娟、杨苏容、赵海艳、刘晓蝶被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三)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一是自2020年以来,腾冲市投入大量资金,着力解决好了阿昌族集聚地区基础设施短板问题。比如,新华乡中心、新山、梅子坪3个阿昌族聚居村,先后投入资金585万元,实施了(新华乡新山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新山社区外坝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新华乡梅子坪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新华乡新山社区帕提瓦民族村提升改造项目)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功打造新山村“帕提瓦”乡村振兴示范点。目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只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都有传习补助。另外,按照有关规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严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阿昌族文化的宣传力度。组织阿昌族舞蹈、服饰等参加“5.19中国旅游日”和“五个大家”活动,同时组织阿昌族织锦、苗笤帚文创产品到隆阳区、深圳、上海、长沙、邯郸等城市进行展示展销。
三、下步工作
(一)加大非遗项目的申报力度。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以文旅局、文化馆、文化站三级联动的方式,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将已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向更高级别申报。同时,积极做好下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的准备工作。
(二)加强人才培训,构建多层次传承体系。一是依托现有非遗传承人(如阿昌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李德赛,《说哎小调》代表性传承人赵加翠等),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传承机制,定期开展技艺传授与创作指导。二是青少年文化教育渗透。在中小学开设阿昌族语言、歌舞、织锦等实践课程,也可依托文化站、村社区开设寒暑假研学班,吸引青少年参与。三是文艺骨干和基层人才培养。加强以文化馆、民族文化工作队的联系,通过“订单式”的服务模式举办舞蹈创编、广场舞、民族服饰等专题培训,提升现有文艺队水平。
(三)加大宣传推广,多维度提升文化影响力。一是多部门合作,打造品牌节庆。扩大“阿露窝罗节”规模,融入织锦比赛、山歌对唱、武术展演等环节,联合周边民族地区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二是在坝角村等传统村落开发“非遗+旅游”模式,将阿昌族织锦与民宿、餐饮结合,形成“非遗体验-产品消费-文化传播”链条,增强文化互动性和体验感。三是对阿昌族语言、舞蹈、服饰等进行采集,构建数字化档案。同时制作短视频(如抖音、B站)展示阿昌族歌舞、织锦技艺,邀请本土网红或文化达人参与内容创作,扩大传播覆盖面。四是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拓展。将阿昌族图腾(“天公亭”“腾石柱”)融入现代文创,进一步与知名茶企合作,推出“阿昌茶礼”套装,结合茶文化推广民族技艺。
感谢你们对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你们今后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工作。
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