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善导篇◆我是爱心妈妈之 | 朱江艳
——爱心扎根红土地,绿荫遍护新家园
一捧乡土,几粒番茄种子,一群孩子的笑脸,是朱江艳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2016年,面对韩家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困境,朱江艳带领51户村民踏上易地搬迁之路。曾分散在地质灾害频发山头的芒棒镇红豆树村庄,住房破败、山路阻隔,她深知“挪出穷窝易,拔掉穷根难”。在902万元支持下,71.25亩新居建成,更以精神文明破思想坚冰:分老人、妇女、青年、儿童四类群体订制方案——老人组建志愿队服务邻里,妇女开发“微菜园”重塑家园认同。青年以“巷道命名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儿童在“周末小板凳”课堂寻找成长灯塔。墙体彩绘讲家风,活动场所融老年休闲、儿童学堂、村民议事功能,数年便成“末梢治理示范点”。
“周末小板凳”是朱江艳珍视的项目,凝聚返乡青年、教师等志愿者,为留守儿童筑道知识港湾。腼腆的宝显喜从畏缩的角落到自信演讲,坐不住的韩延琦从坚持5分钟到专注一小时,这些变化让辅导员动容。她走访了特殊家庭,协调资源解决温饱、学业难题,将28名困境儿童纳入长期帮扶。
“没有经济支撑,文明就是无源之水!”朱江艳带领妇女探索产业路。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将闲置荒地变20余亩“微菜园”。既供餐桌,又增农耕自信。推动“三链融合”:技能链上,10余场雕梅、编织培训让300余名妇女学艺;就业链中,清洁队创收8万余元,输送30余名妇女务工;创新链里,支持返乡研究生种植科技番茄,32个大棚年产值超20万元,妇女分拣包装实现了家门口增收。
身为云南省级“绿色家庭”成员,她将环保植于治理:推厨余物堆肥、废旧物改造,妇女用废弃木材造花盆围栏;番茄大棚用节水滴灌,灵芝谷研学讲求“药材与生态共生”;带着孩子种药材,传“万物回归不添负担”的“阿嬷精神”。
“心安处便是家园。”这是她的写照:自掏腰包为肾衰竭村民尹自莲募捐,建社区婚姻调解室,在番茄大棚躬身指导,深夜为留守儿童缝书包,织就公益网。2023年登“红土地之歌”演讲台,传韩家寨故事,引更多青年返乡。
夕阳下,朱江艳抚过番茄说:“孩子们尝到家乡甜,女人们活出自信笑,土地才算真‘绿’了。”十七年,她将善意种子培成荫庇千人的树,根扎红土,枝展苍穹,绿意永续。
图片提供:妇联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