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84-1/20250829-00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蒲川乡
公开目录 乡镇文件 发布日期 2025-08-29 11:25:52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蒲川乡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蒲川乡2025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的通知

各村、乡直及驻蒲各单位:

现将《蒲川乡2025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蒲川乡人民政府

202548



蒲川乡2025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蒲川乡的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

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

1.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 编制原则

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1.1 蒲川乡的河流分布情况

我乡较大的河流有一条,为大蒲窝河。大蒲窝河是龙川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腾冲蒲川乡境内的米果村小新寨前,河源海拔高程1897米,北向南穿越整个蒲川乡,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大蒲窝河流域属高山多雨区、雨量充沛,汛期降雨持续时间长,大雨、暴雨、单点性暴雨突出,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枯洪变差大,且大蒲窝河河道陡缓不均、蜿蜒曲折、流域内地质条件差、岩石破碎、风化强烈、冲刷严重,对河两岸的农田,村庄和集镇造成极大的影响。

2.1.2 蒲川乡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

我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夏高冬低,雨量夏丰冬少,具有旱、涝、风、雹频繁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为15.4℃,无霜期260天,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最多年份为1752.6MM,最少年份为785.8MM春季(3-5月)降雨量占全年的21%,夏季(6-8月)占48%,秋季(9-11月)占27%,冬季(12-2月)仅占4%。由于雨量较大,时间集中,极易暴发洪涝、山洪、跨坝、滑坡等自然灾害。每年因汛期自然灾害造成几万元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全乡经济的稳定发展。

2.1.3 蒲川乡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

蒲川乡属典型山地地形,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褶皱带。红、黑色土是我乡的主要土壤资源,其母岩是浅海相沉积物,以物理风化为主,加之岩层倾角大,故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跨坝、滑坡等自然灾害。

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蒲川乡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蒲川乡位于腾冲市南部,距腾冲市区50公里,辖区面积179.48平方千米,东邻团田乡,南与龙陵县龙山镇隔江相望,西与新华乡相连,北与五合、梁河县平山乡接壤,辖12个村民委员会,132个村民小组,168个自然村,全乡有8122户,人口2.9万人,居住着汉族及回、傣、阿昌、傈僳等多个少数民族。

2.2.2 蒲川乡耕地面积、产业结构

蒲川乡现有耕地面积4.12亩,其中水田3.04亩,旱地1.08亩,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乡。

2.2.3蒲川乡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蒲川乡位于腾冲市南部,G219国道的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是蒲川、团田、新华三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蒲川带来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深入,我乡与全市同步实现乡村振兴

2.3蒲川乡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我乡境内山洪灾害多次发生,损失较大的有三次:一是1964718日,由于强降雨发生在坪山,冲毁沟渠2条,粮田300亩,经济损失30万元;二是1976720日,由于强降雨发生在下甲村,冲毁粮田150亩,人员死亡2人,经济损失40万,三是2015826日,米果、向阳、清河发生强降雨,24小时降雨量达到124.6毫米,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大蒲窝河河水暴涨,清河水位站监测最高水位达到1.32暴雨造成民房受损53户,农作物受灾500亩(其中成灾430亩,绝收70亩),冲毁农田60亩,龙腾二级公路、清河、向阳两村道路坍塌严重,水利工程不同程度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9.6万元。

2.3.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造成我乡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一是短时间下暴雨;二是雨量较大,下雨时间长;三是河床低。因此,易引起河水猛涨,遭受洪水的洗劫,又因大部分是红色土,其母岩是浅海相沉积物,以物理风化为主,加之岩层倾角大,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跨坝、滑坡等自然灾害。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域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损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的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以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蒲川乡山洪灾害风险图,标示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

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乡成立组织指挥机构,防汛指挥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乡长任指挥长,分管水利的领导为常务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督导等6个工作小组和1应急抢险队。其人员组成见《附件1》。各村委会成立以村支书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应急抢险队。每个村、组均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村支书或主任为信号发送员。

4.2 职责和分工

4.2.1乡防汛指挥机构在市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乡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4.2.2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水位站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负责监测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市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督导组:负责对山洪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工作开展不力人员进行纪律处分。

应急抢险队(附件2):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4.2.3 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包括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等。其名单见附件。

5 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1.1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本地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5.1.2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大蒲窝河要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

5.2 实时监测

5.2.1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5.2.3 监测系统的设立:由于本乡没有专业的监测点,在汛期各村临时组建监测点,主要是观察滑坡情况和河水水位情况。

5.3 通信

主要选取广播、电话、短信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

5.4 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河渠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是根据腾冲气象站发布的信息进行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是根据腾冲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信息进行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是根据腾冲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信息进行预报。

5.4.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5.4.4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预警。(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市→乡→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市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4.5预警方式:根据我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为手机短信预警方式;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6 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转移、有组织转移为主。

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复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6.1.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1.6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

6.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乡、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7 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一是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二是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7.2 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7.2.2 对可能造成新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7.2.3 发生灾情,首先要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7.2.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在每年5月,乡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8.2.1乡、村、组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8.2.2 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8.2.3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

8.3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特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般包括:各责任人执行职责纪律、紧急转移纪律、灾民安置纪律等。

8.3.1各责任人执行职责纪律

对预案实施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主管人员和单位,由有权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①有条件组织防汛抢险而不作为,在防洪救灾工作中领导不力,指挥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②拒不服从防洪抢险统一指挥,拒不执行防汛紧急情况下的处置预案的;③截留、挤占、挪用抗洪救灾款物的;④对如实反映情况和揭发违纪行为者进行打击报复的;⑤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8.3.2紧急转移纪律

各受威胁群众要听从指挥,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8.3.3灾民安置纪律

各安置点要无条件的接受临时转移群众,要确保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房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