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52-6-18_A/2018-0130002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民宗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7-11-29 15:08:27 |
文号 | 浏览量 |
“刀山敢上、火海敢下”——腾冲市边境傈僳族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奔小康
腾冲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48.075公里。2016年末全市总人口678045人,少数民族人口56487人,占总人口的8.33%。其中傈僳族1671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7%。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始终把傈僳族发展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傈僳族聚居地区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的建设和发展力度,助力傈僳族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傈僳族群众也积极发扬“刀山敢上、火海敢下”的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奔小康。
(一)念好山字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傈僳族群众主要居住在猴桥、明光、滇滩沿边三个乡镇的沿边村,与缅甸接壤,山林较多。俗话说“靠山吃山”,近年来,傈僳族群众大力发展草果、核桃、油茶等林业经济。猴桥社区傈僳族群众家家户户种植草果,涌现出了许多草果种植大户,靠种植草果实现了增收致富。
目前全村草果种植已达12321亩,今年草果收入达400万元,仅草果一项收入就可以给每户带来2万元以上的收入,多的近10万元,草果已经成为猴桥傈僳群众的支柱产业,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它为“金果果”,猴桥社区已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明光自治社区傈僳族群众种植乌龙茶1万亩,户均也可达到1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傈僳族群众还积极发展重楼、天麻等中药种植业。通过这些特色产业的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傈僳族群众的收入水平。
(二)打好生态牌,积极发展绿色旅游业。傈僳族群众生活的地区生态较为良好,但由于生产条件、生活观念落后,生态环境也一度不同程度遭到破坏。近年来我市依托傈僳族地区良好的生态和民族特色文化积极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壮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涌现出了明光大竹坝、滇滩水城、猴桥国门新村、三岔河水库移民新村等新兴的民族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傈僳族群众也抓紧机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美改造化家居环境,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实现了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既保护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三)走好特色路,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腾冲傈僳族传统文化丰富,民俗民风内容多样,有刀杆节、阔时节等传统节日,射弩、篾弹弓等传统体育运动,有三弦舞等传统歌舞,同时有自己的服饰、语言文字等。长期以来与腾冲汉文化相互交融、互为补充,是腾冲实施“文化名市”战略,打造边疆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傈僳群众大力挖掘保护自身的传统的民族文化,并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涌现出了大量的傈僳族文化传承人,目前我市共有民族文化传承人78人,其中傈僳族26人,共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16项,其中傈僳族9项。同时滇滩翠绿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明光自治小黑河傈僳族服饰加工厂等傈僳族服装、手工艺品加工制作企业,积极传承发扬傈僳族民族手工艺品,并利用农村物流快递等方式将这些手工艺品推销出去,把土特产品变成了畅销商品,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了收入。
通过政府与傈僳族群众的共同努力,现在边境傈僳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见了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序、生态环境良好,傈僳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干劲和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