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54-2-/2020-0519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司法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发布日期 2020-04-23 08:49:4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市司法局全面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工作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工作会,贯彻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明确各乡镇、各部门责任目标,实行分块负责制,全面提升“城市、乡村、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水平,在此项工作中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主题治理目标,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坚持以预防为主、源头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与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相贯穿,坚持固本强基,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ー、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基层各领域源头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这种新的社会治理体制,与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强调社会治理的主体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政府、社会、公众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

源头治理,就是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深层次问题。腾冲市结合市情和区域特点,开展了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一)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示范社区

城市治理围绕“到支部、在一起”主题,健全六级城市网络组织体系,认真落实“四双工作法”和“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实现单位支部与社区支部在一起,单位党员和社区党员在一起,党员和群众在一起,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城市”的内涵与质量。如在腾越镇文星社区,开展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实行APP网格化管理,推行“四双工作法”,通过“四来”,解决“五多”,实现“两宽”,全面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使社区真正成为利民、惠民、便民的幸福和谐家园,该社区以家庭服务、健康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的社区为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通过推进,文星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明显、治理更加有效,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先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表彰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云南省级“绿色社区”;云南省委组织部“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被云南省开放大学确定为云南省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践教学基地,保山市 “文明社区”、“先进职工之家”、“优秀妇女之家(学校)”等国家、省、市多项荣誉。

(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乡村治理围绕践行“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的主题,推广“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落实“商量—实行—再商量—再实行”循环往复的群众工作法,构建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着力解决农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的原则,三治共同推进。如五合乡联盟社区帕连自然村在村民小组内,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庄治理途径,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内消矛盾”,连续5年实现矛盾不出村,无刑事行政案件发生。帕连傣寨处处呈现生态宜居、文明民主、平安和谐、富裕繁荣的崭新风貌。

在清水乡中寨佤族自然村通过建强组织提升引领力,发动群众增强凝集力,工作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为中心,以善治为目标,以预防为基点,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充分建好一个平台,理顺一套机制,编制一张网络,“三个一”工作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面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全村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治理有序、群众共享“幸福”的画卷,2020年1月19日喜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到三家村中寨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寨佤族村社会发展工作提出肯定和殷切期望。

(三)提升边疆治理水平,城乡共建大国门

围绕“心向中央—振兴边疆”主题,实施“组织强边、开放活边、守土固边、富民兴边、和谐稳边”五项行动,实现“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持续深化国门党建“党政军警民共建”旗帜飘扬,“城乡共建”等工作,建立边疆地区跨区域党组织联建和网格化管理机制。

在明光镇、滇滩边境乡镇,各自治社区围绕“1+1+N”即:建强一个村民小组党组织;组建一个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小组,健全N个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党政军警民”共建,配合边防派出所开展缉枪治爆工作;组建边境乡村110,配合武装部强化民兵训练,定期组织边境民族同胞与军警官兵共同开展界碑维护、巡逻护边等主题活动,建设抵边警务室,构筑“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边境管控格局,筑牢边境维稳防控网。同时,依托社区党组织、治保委员会、社区民警、驻村辅警、综治维稳员等力量,坚持发展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三级三调解”的原则,持续推进大调解机制。不断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强化村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广泛开展平安建设、综治中心建设等工作,强化走访排查,坚持早发现、早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跟踪督办,严防民转刑、刑转命等案件发生,实现和谐乡村建设治理有效。

(四)提升民族地区治理水平,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实“组织牵动、发展驱动、文化促动、共治联动”四项措施,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民族和谐发展工作走在前列。

在猴桥社区黑泥塘傈僳族自然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民族自治、自管水平,维稳和谐;依托边境民族特色旅游开发,结合边合区规划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村庄面貌和群众生活条件,鼓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盘活土地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猴桥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加强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家居环境,实施村寨亮化、绿化工程,招商引资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将黑泥塘自然村建设成为聚民族文化、丝路文化、边境文化为一体的3A级民族新村。

二、基层源头治理取得的成效,实现了五个转变

(一)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

首先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沉下身子直接去做服务群众的工作,党的政治、组织优势、治理服务优势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彰显。其次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治理网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全民人人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理新格局。

(二)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

首先各级执法机关做到严格公正执法,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群众自觉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其次法治宣传教育抓常抓实抓出实效,我们以“七五”普法为契机,每年一个重点宣传内容及一个重点宣传对象,不断提升群众法治思维,不断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新气象,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形成。

(三)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首先梳理完善村规民约,强化道德约束,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规范社会行为,通过自律、互律、他律,做到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其次调节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能够运用教育、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的利益。第三协调社会关系。面对社会问题及社会矛盾,能够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

(四)治理环节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首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做到矛盾纠纷化早化小。其次四级联动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夯实,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能,变以往的被动受理为提前预警和介入,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扭转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

(五)治理效果从小有成绩向成效显著转变

通过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各社会力量,试点乡镇的社区、村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矛盾纠纷化解率100%,年成功率均在95%以上,无一起因化解不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及刑事案件,无一起因化解不力而引发越级上访,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镇”。

三、存在问题

一是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治理力量存在薄弱环节。

四、下步解决对策

一是继续加强治理力度,把乡村振兴工程、富民固边等工作整合起来,建设高水平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是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