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40-3-/2019-0109002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公开目录 | 计划总结 | 发布日期 | 2019-01-09 08:08:37 |
文号 | 浏览量 |
一年来,腾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为突破口,以服务发展和强化监管为主线,严格按照“打基础、管长远、抓重点、保安全”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断解放思想,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为促进腾冲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2018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改革发展为突破,全力服务经济发展
1.深入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精简涉企证照,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今年6月,在原“32证合一”的基础上,再对整合事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多证合一”改革实行“40证合一”,整合涉及21个部门的涉企事项,各相关部门停止了被整合证照的发照、换照、验照、备案工作,涉企证照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由市场监管局直接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截至10月31日,全市共发放“多证合一”营业执照21549份,其中: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935份,个体工商户15614份。今年 5月推行药品经营许可和GSP认证“两证合一”,不断地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截至10月31日,核发《GSP认证证书》19份。到10月底,全市拥有市场主体37784户,注册资本348.06亿元,从业人员170574人,同比增长 7.51%、17.57%、5.89 %;全市注册资本过亿元的企业达65 户,同比增长10.17 %。其中:内资企业 592户,注册资本(金)91.44亿元,私营企业4759户、注册资本(金)202.39亿元,个体工商户31630户、注册资金44.5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803户、出资总额9.64亿元。发出《食品经营许可证》5884份、《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379份、《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122份、《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67份。
2.认真组织开展年报和信息公示工作。我市2017年内资企业年报率97.25%、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97%、个体户年报率94.8%,截至10月31日,累计向社会公示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内资企业554户,公示列异信息554条;公示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农民专业合作社77户,公示列异信息77条;公示标注经营异常状态个体户8681户,公示标注经营异常状态信息8681条,实现了百分之百公示。落实宽进严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2018年,“双随机”抽取经营户1226户,其中企业25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0户、个体工商户927户,抽查结果正在录入系统。自2018年9月1日运用《保山市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平台》以来,共录入行政许可信息71条,抽查检查信息14条。
3.突出服务,做好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筹措资金提供服务。今年来,开展动产抵押登记14件,主债权金额52359.71万元;共办理股权出质登记32件,出质股权金额为55855.9万元,被担保金额达264367.419万元。落实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各项具体工作,完成贷免扶补120户,发放贷款1187万元。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促使其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指导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10户。
4.品牌和商标战略成效显著。一是积极扶持企业培育名牌,扎实推进2018年云南名牌的申报和2015年云南名牌复评工作,共完成了1个产品申报和4个产品复评,目前,我市共有云南名牌23个,保山名牌3个。二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继续坚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保护,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加强商标申请注册指导,全市设立“商标品牌建设咨询服务”点18个。截至10月31日,完成商标注册新申请547件,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到2527件,“腾药”、“高黎贡山”2件中国驰名商标被认定保护,创建高知名度商标品牌68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核准注册13件,居全省县市(区)第一。
5.强化质量管理基础。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保山市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意见》和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相关要求,推进我市质量强市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平台档案建设,将符合云南名牌申报条件的企业纳入信用管理,食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建档覆盖率达到100%,原有企业信用数据得以更新。顺利完成第三届腾冲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
6.标准化项目深入推进。一是推进界头镇沙坝地社区“美丽乡村”标准化项目,积极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开展示范区标准化工作,协助编制相关标准及整理验收资料,今年9 月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二是全面完成界头油菜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银杏村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省级项目工作,省级专家拟于11月份进行验收。三是推进云南腾冲极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工作,今年9月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评审,确认公司为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四是根据《腾冲市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我局承担食品药品监管事项试点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编制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事项公开信息分类与目录》、《食品药品监管事项公开规范》2项政务公开事项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公示,目前该工作已通过省政府验收。
(二)以执法办案为抓手,全力维护市场秩序
1.强化各类市场监管。今年来,先后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检查,养老院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白酒小作坊和散装白酒专项整治、春季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五毛食品”专项检查、网络订餐、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美容美发化妆品安全、卤肉制品专项整治,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特殊药品、疫苗、非法医疗美容、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药品“净网2018”专项检查,“扫黄打非”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冷冻动物制品及偶蹄动物走私、整治洋垃圾走私“蓝天2018”专项行动、打击走私柴油专项行动,打击违法生产“地条钢”、“云油利剑”成品油、絮用纤维生产销售及学生服质量抽查、“质量卫士”1号执法打假专项行动,洗涤企业、叉车、冶金起重机、石材园区起重机、天然气使用单位专项整治等45个专项检查。对餐饮服务单位、旅游景区食品经营单位、养老院食堂、共计检查2407户次,出动执法人员1740人次,执法车辆530车次。累计检查药品经营企业209户次,医疗机构103户次,疫苗接种单位63户,电子商务服务站16户,核查32批次特殊药品流向,协助相关单位召回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冻干人用狂犬疫苗1696支。出动监察人员1080人次,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360家,检查特种设备714台,发现问题308条,下发指令书174份。检查铸造企业3家,经营户24户次,检查电动车销售、维修经营户121家,并对经营者进行了约谈。检查了45家经营户和32所学校采购的验收货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和絮用纤维质量,向商户、学校发放宣传单200余份。查处特种设备违法案件5件,食品、药品、药械、化妆品违法违章案件151件,农资案件17件,销售不合格成品油15件。开展食品安全等重大活动保障24次,保障餐数121餐次,出动执法人员392人次,被保障人数121176人次,发出监督意见书50份。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小作坊和小摊贩备案工作,目前登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315户,食品摊贩备案441户。
2.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一是重点整治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资格。突出旅游商品市场、景区景点及周边重点区域,强化经营主体资格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二是重点查处景区餐馆、食品店、翡翠店、旅馆、超市、购物点等涉旅产品场所内强买强卖、胁迫消费等侵害游客利益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购物欺诈以及销售假冒伪劣、质次价高、过期变质、不合格商品等行为。三是重点整治商业贿赂行为。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和珠宝玉石、土特产品等购物商店及旅行社中存在的商业贿赂行为进行重点查处;四是重点治理景区景点及旅游市场中的突出问题,确保食品安全;五是加强与旅游、公安、发改、税务等部门协作配合,开展联合执法,推动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在整治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针对商业贿赂、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强线上线下旅游市场检查,广泛摸排违法线索,强化“诉转案”“行转刑”,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压实基层监管责任,着力查处商业贿赂等重点违法行为。今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329人次,车辆472台次,检查景区景点1097个次,检查购物市场、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含购物店)2364次,其他各类旅游经营户7778户次,旅游广告25条,签订承诺书474份。通过清理整治,对和顺古镇408户无照经营户进行了规范,取缔临时摊点59个;规范北海景区周边餐饮户26户、江东银杏村景区餐饮户130户;办结涉旅案件122件。
3.强化抽检,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今年来,共完成食品监督抽检428批次(国抽95个批次,省抽93个批次,食用农产品240批次)、乳制品30批抽检,收到检验报告162份,不合格1批次。完成国家、省级化妆品监督抽样共8个批次,已出检验报告6份,不合格1个批次,目前正对不合格化妆品进行立案。完成药品抽验120批次(其中基本药品抽验70批次,监督抽验50批次),已出检验报告书112份,不合格1批次。完成医疗器械抽验7批次,暂未收到检验报告。完成药包材抽验4批次,收到检验报告4批次,合格率为100%。对27批次柴油进行抽检,不合格12批次,合格率55%,目前已对不合格批次柴油立案查处。完成流通领域农资产品质量抽检26个批次,已出检验报告26份,不合格12个批次,合格率为54%,目前已对12个不合格批次的农资进行立案查处。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今年来,加强法治核审,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案件审批程序等进行重点监管规范,以此推动全局监管执法办案质量的稳步提升。加强对立案、定性、量罚、程序的法制审查,核审率达100%,所查处案件均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定性准确、程序合法、法律文书适用规范。截至10月31日,全局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451件(一般程序441件,简易程序10件),案值6348.9万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立案查处案件数上升13.03%。
5.以放心消费为目标,健全消费维权体系。一是继续推进消费维权“五进”(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工作,继续加大“一会两站”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维权网络覆盖面。2018年新建“五进”维权站点30个,目前,全市建立“五进”维权站点75个,其中,翡翠交易场所维权站25个,充实义务调解员队伍110人。二是规范工作流程,完善投诉、举报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确保消费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切实维护消费市场稳定。截至10月31日,共受理投诉164件,调处159件,争议金额328.63万元,为消费者挽回损失71.94万元。接到上级转办以及书记、市长信箱信访件32件,办结32件,达成调解协议24件,为信访投诉人挽回经济损失31.97万元。
(三)以提升素质为目标,全力打造监管铁军
1.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一是压实责任。制定“基层党建巩固深化年”系列方案12个,印发到支部,制定重点任务项目清单12项;制定“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15条,“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8条,明确了党委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二是分类推进。在机关,以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为根本点,以开展“跨越发展当先锋、机关党建走前头”为主题,以落实“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机制为重点。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着力解决非公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突出强化党的领导,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专项整治,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
2.加强学习教育,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在每周一的固定学习时间,认真学习领会上级关于贯彻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实施意见和反腐倡廉各项要求,做到切实增强宗旨意识,自觉做到以人为本、廉洁执法。二是以网络培训为抓手,开展各类培训。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培训,参训党员达181人,举办入党积极分子暨发展对象培训,参训人员43名。组织20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云南干部在线培训;119名党员干部参加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基层市场监管综合业务网络培训,139名党员干部参加云南省2018年度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考试培训。三是继续加强基层市场监管业务培训。组织法制、反不正当竞争法、案件录入等业务知识培训,基层市场监管所、机关办案部门120余人参加学习;组织20余人到保山、昆明、成都、南京、上海、国家工商总局行政学院等地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会计制度改革、行政执法、企业监管、食品监管等方面。
3.精准扶贫,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我局挂包芒棒镇坪田、马家村、赵营、大水塘、大田坡、窜龙6个社区。今年共抽调驻村扶贫工作队员4人,其中3名同志担任驻村工作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抽调9人参加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帮户干部,合理安排挂包结对,采取“一帮一”、“一帮几”等形式,全局104名干部结对帮扶1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小组、帮户干部每年对挂钩村、贫困户进行了3次以上遍访,出动300余人次,共捐款捐物3.54万元。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给予挂联村扶贫工作经费补助9.5万元。目前,6个挂联村有4个村已顺利脱贫出列。
三、存在问题
(一)队伍建设和工作保障不相适应。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给监管人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全市共有市场主体37784户,而在职在编干部仅140人,全局人员缺口巨大,尤其基层市场监管所人员不足,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不相匹配。
(二)食品安全隐患量大面广。我市食品产业发展仍处于“低、小、散、乱”阶段,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较低,安全风险隐患较大,行业监管难度较大,且对网络订餐、个性化食品定制等新业态发展缺乏配套的食品安全措施。
(三)工作职责、工作量与人员技术保障不匹配。主要表现为:随着国家基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的深入,基层执法人员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办公、执法装备、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和经费保障要求与当前工作不相适应。
四、2019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在全面实施“多证合一”基础上,按照上级安排,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紧抓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强化企业信用约束,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积极排除事故隐患,确保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紧抓质量强市,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强化商标、品牌培育创建。
(三)加强服务,为企业提供便利。以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认真了解企业情况、为企业出实招、办实事,在窗口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业务办理时限制、服务承诺制、预约服务制、延时服务制、上门服务制等,综合运用市场监管职能,积极向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四)加大学习培训力度,补齐业务短板。把“业务知识更新培训”作为首要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