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75719027-2/20250708-00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应急管理局
公开目录 救灾备灾管理 发布日期 2025-07-08 11:03:0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腾冲市2025年7月份—9月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分析研判报告

一、气象灾害风险

7—9月是腾冲市的雨季,降水充沛。预计20257月降水量全市大部为正常略偏多,与常年相比偏多5%15%,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2℃左右。8—9月降水依然较多,较7月可能稍有减少,但强降雨天气仍时有发生。一是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7—9月降水集中且量大,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易出现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局地性特点,难以精准预报,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城市运行、乡村安全、交通运输、户外出游和农业生产等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地质灾害风险高。受前期降水影响土壤长时间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全市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尤其是在山区、陡坡下、沟口、谷地内的村镇居民区以及工程建设区域,如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建设、矿山开采等活动影响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更高。三是主汛期防范压力大。7—9月是我市主汛期,强降雨集中,单点性暴雨、大暴雨等强降雨天气过程频发,局部发生山洪、城市内涝、中小河流超警戒洪水的风险较高。降雨引发的洪涝对农田基础设施、生活基础设施、城市运行、乡村安全、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等造成不利影响。建议:一是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密切关注气象变化情况,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预警预报频次和风险研判,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做到精准预警、快速调度、及时响应、提前防范。二是抓实隐患排查治理。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好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化解潜在风险,严防恶劣天气等引发灾害事故,针对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设置工作回头看台账,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做好防范应对准备。三是强化应急救援准备。进一步整合优化抢险救援力量和资源,加强物资储备,在重要部位、薄弱环节,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加强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立即投入抢险救援。

二、地震灾害风险

目前,云南省强震背景突出,市内多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持续异常,周边地区震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风险持续增加。建议:一是强化震情趋势研判。切实做好年度震情短临跟踪方案,建立健全异常识别指标,密切监视各测项变化情况,严格执行宏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健全完善地震预测预报信息会商机制,加强上下联动、邻区互动,强化震情监视跟踪和震情分析研判,进一步提升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二是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修订完善部门和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和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强化部门与周边协作联动,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在演练中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和极端情况,不断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应对处置能力;持续开展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利用重点时段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持续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强化备灾应急准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储备充足的救灾物资。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确保群众在灾害发生时有安全的避难场所。四是强化值班值守。时刻紧绷震情这根,严格执行24小时震情值带班制度,明确节假日、重要活动期间视频调度点名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工作视频调度点名,确保第一时间能立即响应、科学应对、高效处置。五是加快推进落实地震灾害应对处置一县一策工作。根据省厅部署要求,三季度保山市5县(市、区)完成地震灾害应对处置一县一策方案编制内容的修改完善,完成部分专项方案和机制的完善制定,全面完成地震灾害应对处置一县一策方案编制。

三、地质灾害风险

三季度是全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受前期全市持续降雨影响,土壤含水量极度饱和,致灾风险急剧攀升,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随时触发。7—9月份,属主汛期阶段,需警惕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尤其是持续降雨中后期。要重点防范可能出现的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及局地暴雨叠加地质脆弱性引发的灾害。地质灾害潜在发生区域为各乡镇街道)高中易发区的切坡建房点、居民点、学校、厂矿、工地、工棚等人口密集区和重要交通沿线、旅游景区、临坡临崖临沟临水区域。建议:一是要加强部门会商联动,密切跟踪气象预报和实时雨量信息,充分研判分析强降雨过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时间地段,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临灾受威胁区域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和住户群众。二是加密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确保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早防御。广泛宣传、指导群众强降雨过程中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的挪床行动。三是认真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和响应联动机制,按照三个避让(提前避让、主动避让、预防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的刚性要求,收到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坚决、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并确保不回流。四是全覆盖开展培训演练,相关行业部门主汛期前面向受威胁人员至少开展一次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通过培训演练明确受威胁群众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灾场所等,进一步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四、洪涝灾害风险

7—9月处于雨季,降水频繁且强度大。期间,受西南季风带来暖湿气流影响,水汽充足,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多暴雨、大暴雨天气。一是山洪易发、多发。山区地势起伏大,强降雨时,坡面径流快速形成,易诱发山洪,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冲击力强,对山区道路、桥梁、农田及村庄破坏严重。各河流相互补给,水位快速上涨,洪水传播速度加快,增加洪水灾害的范围和强度。部分中小河流河道弯曲、狭窄,长期淤积,行洪能力降低,在强降雨下,河水极易漫溢,淹没周边区域。二是城市内涝容易形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不透水地面(如水泥路面、建筑物屋顶等)面积增加。部分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排水管网管径偏小、排水能力不足,在强降雨时,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城市内涝。三是建筑施工、房屋建筑次生灾害风险隐患增多。我市多山地,城镇、乡村房屋依山而建情况普遍,7—9月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易冲击、掩埋山脚、坡边房屋,造成房屋倒塌;老旧房屋(尤其是砖木、土木结构),经雨水长期浸泡,墙体受潮酥碱、屋顶渗漏,结构承载力下降,可能发生坍塌事故;建筑外立面装饰(如外墙瓷砖、广告牌)在风雨作用下,易松动、脱落,砸伤行人、车辆。加之雨季户外施工作业,雷击(触电)发生率高。建议:一是完善气象、水文等监测网络,提高灾害监测能力。二是加强多部门会商机制,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基层和群众手中。三是储备充足的救灾物资,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四是加强对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五是加强城市内涝风险管理,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大排水管网管径,优化排水系统布局,提高排水能力。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机制,绘制内涝风险地图,明确城市内涝高风险区域。六是开展隐患排查与宣传动员。开展城镇、乡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检查依山傍水、老旧房屋,建立房屋安全档案。对存在山体滑坡威胁的房屋,协调地质部门治理山体隐患(如修筑挡土墙、坡体加固),通过社区宣传、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房屋雨季安全知识(如检查房屋渗漏、远离危险墙体等)。

五、交通运维风险

一是道路受自然灾害影响高。受降雨叠加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掩埋、冲毁道路,引发桥梁病害、涵洞堵塞,降低道路通行能力,特别是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防灾能力差。二是风险隐患处置修复任务艰巨。三是出行安全风险提高。受降雨影响,河流、沟渠因强降雨水位上涨,漫溢、决口,淹没周边道路,积水会使道路湿滑,影响车辆行驶安全,还可能冲蚀路基,造成道路沉降、坍塌,导致交通中断,增加交通事故风险。建议:一是全面排查整治风险隐患。根据重大风险隐患自查排查指南,全面开展风险隐患自查,对自查出的风险严格落实管控措施、立行立改、闭环整改。二是强化灾害监测防治工作。针对雨季汛期重点时段,切实加强公路、危桥、危涵、大中桥梁巡查检查,做好公路保通和隐患治理,及时处置灾毁路段。三是强化建设项目防灾措施。盯紧隧道工程、深基坑、高边坡、桥梁高空作业等重点部位,做好恶劣天气防范应对,全面加强两区三厂、施工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隐患排查整治和监测预警,加强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监管,坚决杜绝违规作业、冒险施工。四是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严格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公安、应急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有效防范极端灾害天气过程引发的交通运输险情和事故。五是注重宣传引导。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向驾驶人、群众普及7—9月道路风险(如雨天路滑、地质灾害路段特征)、应急避险知识(遇道路坍塌如何撤离、报警)。利用驾校培训、运输企业例会,强化驾驶人雨季安全驾驶技能,如低速慢行、保持车距、涉水驾驶判断等。

六、农林病虫害风险

我市常年气候特点,7—9月为高温高湿、雨热同期的雨季,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的发生与蔓延。一是林木病虫害增高。持续降雨增加林草植被湿度,松毛虫在针叶林区域风险高,雨季林内湿度适宜其幼虫取食、化蛹,可能大规模啃食松树针叶,影响林木生长;叶部病害如杨树黑斑病,雨水飞溅利于孢子扩散,易在林内大面积侵染。二是农业病虫害易导致减产。预计中后期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为中度偏轻、大豆(水稻、玉米)主要病虫灾害发生程度为中等。建议:一是强化监测预警。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到两个决不:“决不能因为监测预警不到位贻误最佳防治时机,决不能因为防控措施不到位造成虫害暴发成灾。二是科学组织防治作业,对松毛虫、杨树黑斑病等重点病虫灾害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媒体、微信公众号、新型媒体介质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病虫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大豆、玉米、水稻生产的严重危害,普及病虫害识别和防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