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33-1/20250905-00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水务局
公开目录 水利工程 发布日期 2025-09-05 16:38:0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水务干部心系家乡,4年“燃灯”引梦航

827日,云南腾冲市界头镇新华村公所一间朴素的会议室里,一年一度的捐资助学活动温情启幕。今年村里9名考上本科的孩子,每人都能从资助代表手中接过3000元助学金。这份沉甸甸的帮扶,源于一场已持续4年的火种计划”——正如活动发起者高登泽所说:我们投下的不是钱,是照亮未来的光。

这场跨越4年的温暖传递,根植于新华村这片饱含艰辛也孕育坚韧的土地。村庄依偎在界头镇南部,大大小小的山峦在此叠织,既赋予它独特风貌,也悄然竖起发展的藩篱。多山少坝的地理格局,曾长久制约着信息的通达与视野的开阔。教育资源的匮乏,让琅琅书声在此显得稀薄。村党组织书记吴叶成在活动中回顾过往,语气带着感慨:以前村里娃能走出大山、找到稳定工作的,少之又少。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总觉得这山外头的路,离我们太远。教育滞后,人才难出,发展乏力,像一个无形的循环,紧紧缠绕着这个渴望改变的村落。

转机的曙光,出现在2022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号召声中。曾在腾冲市水务局工作、退休后仍心系桑梓的高登泽、高寒松等人,敏锐地意识到:要打破发展困局,关键在人才,唯有多出人才,才能为新华村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通过深入开展村情调研后,一个凝聚共识的方案浮出水面: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为村里那些即将展翅的雏鹰助一把力!

倡议一经发出,迅速激起省内外新华村儿女的乡土情怀。尽管在外工作、创业的村民数量有限,但在高登泽等人的带动下,大家很快织就了一张跨地域的温情联络网。在新华村两委的牵头组织下,一支由心系家乡的乡达名望自发组成的助学服务队旋即成立,高效运转起来。他们恪守一个朴素而庄重的原则:自愿捐助,涓滴成河;精准激励,雪中送炭。目标清晰锁定:对当年金榜题名,考入大学本科或中考考取腾冲一中、保山一中的新华村学子,给予实实在在的经济鼓励。

助学的火炬,4年不曾熄灭。吴叶成郑重宣布了一串饱含温度的数字:2022年至今,我们身后站着30余位可敬的乡贤。他们慷慨解囊,聚沙成塔,累计筹集助学资金64900元。4年耕耘,这份爱心已化作火炬,照亮了24名新华村优秀学子的求学之路。24人中,已有18人昂首走进了大学本科的校门。从2022年的4颗新星初绽,到2023年、2024年的稳步前行,再到2025年的9份捷报如夏花般绚烂绽放。数字虽无声,却带着金石般的分量,稳稳印证着这条路走对了、走实了,也清晰勾勒出新华村教育图景里那令人欣喜的变迁轨迹。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高登泽、高寒松等水务退休干部最初的振臂一呼与始终如一的坚守。

活动现场,一个青春的身影带着些许紧张,更带着满溢的感激走上台前。她是来自中营村民小组的吴周晓,刚刚收到楚雄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她声音清澈而坚定: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被巨大的暖意填满。这份馈赠,远不只是减轻了父母肩上的重担,它更像一束光,穿透了我曾有过的迷茫,无比清晰地照亮了我要坚定走下去的前路。她对着台下深深鞠躬,许下青春诺言:今日,我是受助者,铭记这份如山恩情;明天,我必以己之力反哺,成为那个为学弟学妹点亮一盏灯、出一份力的捐助人,将这份爱的事业,在新华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真挚的话语,让台下家长眼角湿润,掌声久久不息。

当天的捐助活动,是新华村4年助学长卷中最新的动人篇章。从高登泽等水务局退休干部最初的牵头倡议,到30余位家乡赤子跨越山海的响应;从最初摸索前行的谨慎尝试,到如今流程顺畅、公开透明的成熟运作;从零星几份录取通知书的惊喜,到如今捷报频传、人才辈出的新常态——这条路,凝聚着退休干部反哺家乡的赤子情怀,更承载着新华村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人才兴村的壮阔梦想。

新华村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反哺希望的温暖叙事。它始于对家乡教育困境的清醒认知,成于家乡赤子们再难不能难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朴素信念与坚实行动。那64900元背后的每一分善意,那24名学子眼中被点亮的星芒,那如吴周晓般发出的今日受助,明日助人的铿锵回响,共同构成了新华村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最动人的基石。而那位从水务局退休的领头人高登泽,和他带动的一群人,正用坚持与热爱,让山乡的教育星火,照亮更多孩子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