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110-7-/2020-1204004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生态环境局腾冲分局 |
公开目录 | 环境监管 | 发布日期 | 2020-12-04 09:35:20 |
文号 | 浏览量 |
近年来,腾冲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利用云南省积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契机,大力发展“大健康”、“大物流”产业,全力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不断丰富实践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和方法,初步探索六种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腾冲模式。
模式一:绿水青山—惠民项目—金山银山
腾冲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一方面持续加大绿水青山保护力度,呵护生态颜值,另一方面扎实推进惠民项目建设,提升内涵品质,并依托惠民项目,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以北海乡为例,该乡一是依托“十里樱花”公园项目,对大盈江流域开展河道治理、河堤修复、景观改造、氧化塘建设、源头流域违章建筑拆除等工作,目前,已完成种植云南樱花6960株,垂柳1547株,高山榕151株。二是依托“十里桃花”公园项目,通过投资0.69亿元,种植全长约12公里、面积约3000亩的冬桃,并带动村民发展林下种植、农家乐、民宿、传统工艺(竹编)、养殖(毛驴)等配套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培植模式。目前,该乡已连片种植冬桃1700亩,3840户150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3户4500人)参与发展冬桃产业,发展客栈(民宿)、农家乐37家。三是依托“十里荷花”公园项目,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推动旅游业、加工业、商贸业融合发展。通过栽好梧桐树,吸引“腾冲玛御谷温泉小镇”、美洲大蠊GAP养殖基地、宝能“彩云之上”等重点项目落户北海,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民变工人、变市民。2019年,该乡共接待游客33.1万人次,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昔日被人们戏谑生活困苦的洋芋、洋白菜、洋丝瓜“三洋”公社完美蝶变为樱花、桃花、荷花“三花”盛开的美丽家园。
模式二:绿水青山—旅游资源—金山银山
腾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组合度高,特色鲜明,独具魅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腾冲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腾冲发展全域旅游,开启康养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为将良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近年来,腾冲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走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按照“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形象定位,以国际标准加快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构建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旅游软环境,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全面统筹好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融合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以固东镇江东社区为例,该社区是一个坐落在腾冲北部的小山村,千百年来,江东人民精心守护、持续栽种银杏树,共享银杏果,一直传承至今。目前该社区拥有天然连片的银杏林1万余亩、4万余株,整个村落隐于群山环抱,现于农庄炊烟之间,每到深秋,房前屋后,黄叶纷飞,异常美丽。为充分利用这一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该社区实施了“旅游设施配套、家居风貌改造及民居旅馆改造提升、古树名木保护、休闲观光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赏银杏美景”的旅游发展模式,成立市镇村三级共同参与的全省唯一的“镇域范围内村村有股份、核心区村民户户有分红”的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公司,农家乐户数从最初的8户发展到139户,民居旅馆床位从20个增加至1122个,银杏果产品销售达600余万元,绒绣产品销售达200余万元,参与旅游服务人员达1800余人。
模式三:绿水青山—美丽乡村—金山银山
为建设好新时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腾冲市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旨在让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浓浓乡愁。特别是对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腾冲市加大保护力度,带领群众打造各具特色、多样化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逐步建成,并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一条依托美丽乡村,让农村变成旅游景点,在家门口发展乡村旅游的增收致富之路。以中和镇新岐社区为例,该社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业,实施退耕还林6126亩,建成人工林6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2.5万亩,发展以草果、重楼为主的林下经济,改造马蹄阔、木莲等乡土树种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5%。2019年,林业资产总值达4亿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0元。同时该社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美丽乡村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开启林业收益反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截至目前,村集体共投入资金7600万元,群众自筹1580万元,修通了14.2公里的入村柏油路,硬化8公里村内道路,新建占地160亩的岐灵湖,改造700余户的农户家居环境,初步形成“古风与新意相互交融”的古村落新农村风貌,打造“腾冲世外桃源”。2017年末,该社区被保山市评为4A级美丽乡村。近年来,该社区累计吸引各方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带动三产收入250余万元。
模式四:绿水青山—健康食品—金山银山
为大力发展腾冲“四大健康”产业之一的健康食品,腾冲市按照“绿色、生态、有机”的理念,通过最大限度发挥食品资源优势,不断拓展食品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健康食品产业品牌,让小食品发展为大规模产业,让群众共享大产值效益,让企业收获大品牌效应。以极边茶业为例,该公司利用独特的火山灰土壤发展高山乌龙茶种植,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致力于打造生态、健康、无法复制的腾冲茶,并为茶农带来经济效益。2019年,该公司已推广至3个乡镇、15个行政村,扶持发展种植高山乌龙茶3.1万亩,为茶农无偿提供茶苗3200万株,价值3840余万元,为茶农免费提供有机防控物资2860余万元。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278万元,支付茶农鲜叶款1300万元、农民工工资620余万元。据统计,自公司创立以来,共实现产值5.5亿元,支付茶农鲜叶款1.4亿元、农民工工资5600余万元。又以高黎贡生态茶业为例,该公司以“公司+院士工作站+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模式,将过去的村办手工作坊发展成为集团公司。现有挂牌保护古茶树3万余棵、生态茶园2万亩、国家级AAAA景区1个(高黎贡山茶博园),属云南省100个庄园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新型产业,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茶园、云南省秀美茶园等称号。目前,公司带动解决就业500余人、年季节性用工1000余人,带动茶农3万余户、10万余人(贫困户1114户4778人),年带动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2019年实现产值2.22亿元。
模式五:绿水青山—特色产业—金山银山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决策部署,腾冲市注重从市情、乡(镇)情、村(社区)情出发,让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社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先发展起来,建设好示范点,以点带面,多点开花。以曲石镇公平社区为例,该社区曾是一个缺水严重、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发展进步缓慢的“后进村”。近年来,该社区紧紧抓住火山灰土壤产出的银杏叶银杏酮含量高、银杏酮产品市场需求前景好的优势,组建“火山银杏叶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农户手中分散、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云南禾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流转土地统一租给公司,大力开展银杏种植、银杏叶加工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密植播种银杏采叶林3000亩,移植密植银杏采叶林2000亩,套种南方红豆杉采叶林5000亩,抚育原有密植银杏叶林3880亩,改造抚育管护现有低植银杏林5000亩,林下种植重楼约100亩,养殖山地鸡约3万只,建成3000吨银杏叶烘干生产线一条,建成500头规模养牛场一个,800m3大型沼气站一座,资产估值1.57亿。2019年公司兑付收购资金480万元,支付农户土地租金400万元,农户在基地务工近5万个,收入300余万元,村集体获得企业支付的服务费20万元,实现“群众、企业、村集体”三方共赢。“公平模式”的成功打造,为社区引来一大批项目资金,投资856.8万元实施进村主干道建设项目、投资2330万元实施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一期工程、“四位一体”建设项目,社区道路、灌溉、村庄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目前公司正在规划餐饮、住宿,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模式六:绿水青山—乡村振兴—金山银山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腾冲市坚持生态振兴,以生态发展带动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民宿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淘金”、绿色增收。通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以界头镇为例,该镇森林覆盖率75%,境内有龙川江穿境而过,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素有“腾越粮仓”和“边陲江南”之美誉。近年来,界头镇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通过举办花海旅游节、培育连片玫瑰、万寿菊等,大力发展健康旅游;通过引进花海慢城山地自行车赛、彩色欢乐跑等精彩赛事,大力发展健康运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旅联姻一体化进程,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共举办花海旅游节6届,累计接待游客380余万人次,带动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带动群众增收6亿余元。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花开四季”的构想变成现实,“四季花香、农旅结合”的特色生态小镇蓝图初步绘就,绿水青山成为界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天然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