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18-X-/2022-1103002 发布机构 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日期 2022-11-03 16:54:1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腾冲市2022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基本情况

 

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全市有2个公共图书馆(腾冲市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均为一级图书馆,达标率100%;有1一级文化馆(腾冲市文化馆),达标率100%博物馆(纪念馆)11,其中国立博物馆4个(历史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馆、艾思奇纪念馆、李根源旧居纪念馆),企业博物馆7个(腾越文化博物馆、翡翠博物馆、史迪威公路博物馆、古法造纸博物馆、中医馆按行政区划调整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全市18个乡镇(街道)建成18个文化站、所有综合文化站均建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并且覆盖220个行政村(社区),电子阅览室的电脑设备从6套增加到了11套,设置率达100%2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覆盖率100%。按总分馆制建设要求,建成文化馆分馆18个,图书馆分馆21个,拓展建成服务网点17个,同时大力发展数字服务,形成了馆(站)内外、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公共服务网络。

二、公共服务设施作用发挥情况

(一)做好群文艺术体系 构建文艺腾冲

一是开展全民性文化活动。在全市18个乡镇广泛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创建活动。扶持组建了1142村业余文艺队引导其紧扣时代主旋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创编文艺节目,当好好党委政府的喉舌部分行政村形成了每个自然村都有文艺队活动的良好态势二是深入基层开展三区文化人才培训,截至目前已组织培训100余期,直接受训学员达4000余人,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余万元。三是大力实施文化四进,省市送戏下乡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让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温暖千家万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四是聘请知名文化学者、国家级传承人组织佤族清戏培训、皮影靠子制作及表演培训;同时搞好农民画、雕梅培训等五是利用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乡(村)情展室,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六是开展精品创作,丰富文艺作品成功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腾冲的知名度。代表作有:大型音画史诗《天地正气》、《三声鼓响》、《极边百年》等。同时,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形成了特色和品牌,如傈僳族刀杆节、傣族泼水节、阿昌族阿露窝罗节。2018—2019年连续两年开展传统灯会汇演,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做好图书阅览服务体系 构建书香腾冲

一是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点线面结合,建设市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文化站(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服务网点。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馆藏珍贵文献,方便读者查阅,2015年以来,和顺图书馆实施了五期图书数字化建设项目,共扫描古籍及民国文献近280万页,建成了特色资源数据库;腾冲市图书馆努力推进地方文献数字化,已完成70余册2万余页的地方文献数字化。三是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中的总馆、分馆和服务点均已搭建了统一的图书馆管理平台实现了书目数据化、管理现代化。总分馆制服务体系有效覆盖了市乡村三级,总馆、分馆和服务点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 “流动阅读、流动展览进校园,悦享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庆六一亲子阅读活动 开展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5·18”世界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构建书香腾冲。五是进一步搞好腾冲市文化馆客户端平台和大数据、和顺图书馆古籍数字平台建设完成省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所涉的腾冲市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腾越街道与五合乡分馆四个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已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每个乡镇选取一个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体系。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和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送戏行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体系 构建历史腾冲

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忆,保护传承十分重要。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化遗产保护法》,把文物和非遗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使我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效保护率达100%。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物及非遗的关系,让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挖掘腾冲的历史记忆,构建历史腾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