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111-5-/2021-0914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芒棒镇
公开目录 乡镇信息 发布日期 2021-09-14 08:09:2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消失的碾坊

消失的碾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漫步在坪地村的小道上,当你路过中股路碾坊时,突如其来的哐啷声会让你不由得驻足。寻声而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台正在缓缓碾压谷子的石碾子辛勤劳作的身影。那一声声哐啷声配合着它在碾槽里缓慢的身形,仿佛是一位暮岁老人,正在向子孙发出沉重的呼唤。这声音似乎也包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似倾诉、似叹息……

而这个被哐啷声笼罩的小村庄,便是我的家乡:腾冲市芒棒镇坪地村。这是一个年代颇为悠久的小山村,它坐落在高黎贡山的三山(高家山、总府山、汪家山)交汇形成的一横断山顶小尖峰(又名小歪头)下,西临龙川江(傣语古称南卯江,即雾水河,元明时期称麓川江,清代既称龙川江,也称瑞丽江)。而就是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寨,曾经却是人们口中的穷乡僻壤。但是,时过境迁,如今的坪地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多民族和谐相处,人民安居乐业,村民勤劳、善良、淳朴,是一个秀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中股路碾子房,紧邻总府小河边,总府小河源头处于高黎贡山的交山(位于两山交汇处而得名),流经高家地,折拐经总府、中股路、田心后与吴家小河相交汇入龙江。这里也是孩子们儿时记忆中美好的一部分。它建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的碾坊除了碾米,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不过,每次孩子们在玩耍时,看守碾子的大人凶巴巴地把我们赶到一边,不许孩子们在碾坊里玩耍,生怕一不小心滚进碾槽后一命呜呼。当我开始记事时,碾坊的辉煌年代已经渐渐过去,彻底沦为了孩子们的游乐场了,也不会再有大人过来呵斥了。只有稀疏的几人想到它,带来少许谷子,让它再次碾动起来。

碾坊的上层由车轮般大小的石磙和石槽组成,石磙和石槽分别凿有槽,便于啮合。石磙在石槽中做圆周运动。碾坊下层为木制的轮盘,轮盘对着沟渠,在水流的冲动下,轮盘带着石磙运动,完成碾米和磨面。在水渠闸门打开的同时,轮盘在水力的作用下带动石碾顺时旋转,发出打雷一般的轰鸣。闸门关闭时,轮盘就静静地卧在水中,悄无声息。

碾坊最开始是由生产队组织修建的,而对选址的要求是能够避开汛期大洪水。当时中股路并不是第一候选人,因为在中股路修建碾坊需要额外修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大沟用来引水。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项大工程。不过后来它还是靠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临近大路)得到了这一殊荣,也因此成为了坪地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最繁华之地。

确定好位置后,碾坊的建设工作便随之展开。首先,先是修建了两间60平左右的木房子,开两扇门。正门进去后是碾米的地方,人们从这里挑稻谷进去,侧门则是去开关水闸,启停轮盘转动的地方。房子建好后,便是修建引水沟,因为轮盘转动需要水力来带动。引水沟渠由堆砌而成,其形状首先是保证牢固,以避免洪水冲跨,其次是要能够让水流顺利通过,保证有足够的水力来推动轮盘。引水埧的设计则是微微倾斜的,缓缓向河面延伸,最后拦住整个河面,这样才能够将河里的水引向碾坊。再在堤埧的缝隙处用细沙填充,稻草围好,以卵石和细沙压盖,这样便可增大蓄水量,把河面较大流量的水通过拦河引水堤埧引向碾房。建好引水渠后,便是修建轮盘,轮盘的修建是整个碾坊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决定了石碾能够顺利的工作。这转动圆盘一般是用防水腐功能较强的枫香树木料做成。圆盘转圈中间用双层叶片固定,圆盘最中间处插一根大木头柱子,直通碾房上面。通过几根质地坚硬的横木和石碾相接,横木上还需涂上桐油,这样可以防止圆盘转动时木料受到摩擦过早损毁。这便是整个碾坊的建设过程。

建造完碾坊后,那么它就得为村子里的人碾米工作了,碾米的操作也很简单,首先碾米人把谷子沿着石槽均匀铺好,中股路碾子房的碾子一次可以碾160斤左右的谷子。然后从碾房侧门走下去,打开水闸,转盘叶片在引水渠水力的推动下开始转动并通过横木带动碾盘反复碾压石槽里的谷子。碾米人跟着碾盘在石槽上把谷子翻搅好,随时保持均匀状态,防止大米被碾碎成米糠,从而影响出米率。一次碾压的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碾完后,关上水闸,碾盘即停止运转。碾坊碾出来的米晶莹剔透,洁白光亮,煮出的饭香味扑鼻,口感柔软绵长。

 

虽然碾坊碾出的米味道很好,但是碾米的过程却非常艰辛。因为碾坊一次可碾160斤的谷子,家里的大人就需要一次挑一百多斤的谷子下坡去碾坊,碾完后再上坡回家,路途遥远,非常辛苦。由于全村就这么一个碾坊,村里王、康、邵、张四姓三十多户人家都要用到。碾米的时候,经常需要排队轮班,很多时候早晨挑谷子去碾米,要等到晚上才轮到班。人多时还要等到第二天。所以大人们每次去碾米都要花费大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时间。

听经历过的老人说,那时候去碾米,到碾坊后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箩筐装好的谷子,碾米人就坐在碾坊里抽烟闲谈,消磨时光。有些排在后边的人,就在碾坊旁的巨石上坐着。白天还好,最难熬的就是号称蚊虫饕餮盛宴的夜晚了,碾坊里漆黑一片,除了蚊子在耳边的嗡嗡乱叫,就只能听见水流和哐啷的响声,早已习惯了响声的守夜人也开始和眼皮斗争了起来。

到了1996年,第一台打米机进驻了坪地村,人们才发现,原来机器如此的便利。用打米机打米一担谷子只要十多分钟。久而久之,水碾坊已无人问津。在时间的冲刷下,碾坊也越来越破。村子在两年后还对老碾房进行了一次维修,仅此而已。再到后来,老碾坊彻底从村民的生活里消失了,连小孩子也不再前来玩耍了,只剩石碾盘静静地守在石槽里,它似乎感到很无奈,内心似在倾诉、似在叹息,让人意味深长。

碾坊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它承载着古老而又厚重的历史,它的兴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在我童年中更是一个美丽的存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力和机械逐步走向现代化,村里用起了电,普及了电器,办起了打米场,碾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完成了它古老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现在回望起碾坊兴盛的那段岁月,就像一部精彩的历史大剧,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令我终生难忘。

如今的农村开始变得像城市,曾经的中股路也不再是泥水路,变成了一条五米五宽的水泥路。与此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使得农村的模样沧海桑田,只有梦里还能依稀见到过去的踪影,我们无法忘怀的乡愁。现代化的新农村给我们带来了和谐文明富裕,美好的未来更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