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84-1-06_A/2016-1008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蒲川乡
公开目录 乡镇信息 发布日期 2016-05-20 12:25:2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抓住机遇 顺势而谋 谱写蒲川茶叶发展新篇章

抓住机遇  顺势而谋

谱写蒲川茶叶发展新篇章

 

一、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茶农增收、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产业发展措施,建基地、调结构、扶龙头、树品牌、强服务、拓市场、增效益扎实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全乡茶产业得到稳步提升。2015年末,全乡茶园面积稳定在32401亩(2011年开展茶园面积普查数据),其中无性系良种1.5万亩,优良品种基地500亩,标准园建设2560亩取得无公害茶园认证2万亩,有机茶园1500亩,实现茶叶产量3310吨,比2010年2050吨增1260吨,总产值2.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91亿元,工业产值1.19亿元),比2010年增1.15亿元,茶农收入1.02亿元,比2010年0.44亿元增0.58亿元,有茶叶加工厂(所)70个,取得QS认证茶叶企业4个,引导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11个,其中组建茶叶专业联合社1个,完成茶所标准化改造14个,杀青机节能改造25台(套),茶园综合改造12000亩(其中:样板2500亩),绿色防控面积1000亩,推广使用茶园机械化200套(台)(其中:采茶机20台。完成茶叶农残快速检测1.2万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成功流转集体茶园、社员茶园2000亩,完成茶叶交易市场规划及92%的征地任务清凉山茶庄园规划工作。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累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坚定信心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多年以来,我乡始终坚定茶叶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充分认识持之以恒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实把茶叶产业作为我乡经济发展、茶农致富、企业增效的“生命产业”来抓,每年我乡都组织召开全乡茶叶工作会议,认真传达市茶叶会议精神,总结上年茶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制定出下步总体思路,安排布置今后茶叶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茶叶产业发展方案。做到思想解放、认识统一、责任明晰、措施具体。确保了茶叶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责任落实

为全面抓好茶叶工作,我乡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农、林业等相关涉茶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生产领导小组,设立专职茶办工作人员,负责协调指导全乡茶叶产业,各村以支部书记负总责,督促落实到位,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年度有考核,充分调动乡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有效促进茶产业工作顺利开展。

(三)创新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做茶叶基地

    抓好茶园标准化管理,打造“绿色、有机、生态、环保”优质原料基地。

 1. 积极开展茶园流转工作,建设茶叶优质原料基地,根据蒲川实际,制定了蒲川乡茶园流转实施方案,通过转包、入股、联营、和互换等方式,引导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黄泥坡茶叶专业合作社、坪山茶厂成功流转集体茶园社员茶园2000亩,为推动茶叶向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大户集中统管扩大企业自有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2. 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茶叶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2010年以来,对辖区1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进行了培训,并指导清凉山、黄泥坡、沁园春、兴朝、曼朵、富毅、腾普等茶叶专业合作社完善了内理事会、监事会职能职责、会计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规范了其发展,使合作社的自律、服务、协调、合作功能得到真正发挥同时,要求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茶园流转,建设自有茶叶基地,对只挂牌不运作的合作社进行了监管教育,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运作模式,把企业与茶叶专业合作社、茶所、茶农的利益关系、经营关系等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鼓励清凉山、黄泥坡茶叶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收购订单实现了规模连片茶园统一管理。进一步组织、引导各村(社区)牵头积极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 

3. 加大标准茶园和优良品种基地建设力度。采取“统防、统治、统管”的模式,2010年以来,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20场次,培训茶农2000余人,发放培训资料2000余份通过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样板示范、印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实施了2560亩标准茶园建设项目建成了10000亩绿色、有机、生态、环保的标准茶园,采取老树嫁接方式,在清河黄滚塘改造建成优良品种基地200亩。

 4.鼓励企业、茶厂(所)利用市场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引导茶农分级采摘鲜叶,企业、茶厂(所)严格按分级标准收购分级加工,不断提高鲜叶采摘水平。通过召开现场会形势多渠道推广机械采茶目前,全乡茶园机械化率达90%。

(四)强化责任,实行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多部门服务产业

    制定乡茶叶产业发展目标分级考核责任方案,把茶叶工作纳入各村各单位的工作考核内容。茶叶产业挂钩领导、部门、工作人员全力配合各村抓好茶叶产业,各村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措施,从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林业、水利、扶贫、移民、科技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对茶叶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进行扶持。

(五)优化结构、研发新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做精绿茶、做优红茶、做活普洱茶、保护古茶”的发展思路,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贷款贴息、技改扶持、综合开发等途径着力培植“清凉山绿茶”“黄泥坡花红茶”,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促进茶农向专业化发展,实现茶叶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转变,采取“公司+合作社+茶所+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基地及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从“种植加工终端市场”的茶叶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茶叶企业、茶厂(所)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实现茶叶生产加工清洁化、标准化,支持企业、茶厂(所)科技创新,积极配合茶企业研发了“清凉山1号银豪”“不可多得”“茶花红”等茶叶新产品,有效提高了茶叶综合效益。

(六)严控茶叶产品质量,强化安全监管,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

    加强茶园管理,科学用药、茶叶采摘加工、食品卫生、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叶科技含量,全力开展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茶叶掺杂使假行为。一是加大茶叶生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协调市场局等职能部门加大对茶叶生产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开展茶叶生产专项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和从重查处掺杂使假行为2015年4月,市农环站对全乡茶园、茶厂进行茶叶农残快速检测随机抽检,合格率99.2%,代表面积1.2万亩,有效维护了茶叶产品质量。二是加大对茶农的科技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标准茶园示范园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的茶园投入品档案,加强茶园投入品监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黄板)示范1000亩,良种改造200亩,茶园覆荫树优化移植1400亩,同时,进一步做好了古茶保护及建档工作。

(七)强化宣传、做活市场

    加强市场调研,积极调整营销策略。组织清凉山、黄泥坡、沁园春、曼朵、腾普等企业参与茶叶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参加腾冲市商务局开展的电子商务培训,努力推进蒲川茶叶交易市场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市场建设,不断提高了我乡茶叶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协会、专业合作社民间组织在茶叶销售中的积极作用,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八)做好服务扩大信贷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乡党委政府与电力、信用等部门做好协调,要求电力部门确保茶叶加工用电,要求农村信用社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信贷政策,加大对茶叶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茶叶产业的发展上来,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的活力。

    (九)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茶园管理粗放,茶农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二是优良品种基地建设投入过大,发展缓慢,三是在推进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餐饮等行业融合发展,延伸茶叶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不明显。

二、凝聚共识,科学谋划,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新常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乡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方向,凝聚广大茶企、茶商、茶农和社会各界等的力量,在市场培育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一)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市委打造“腾冲茶”品牌的相关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推进茶叶产业集群化、现代化为中心,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安全、树立品牌、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扶强龙头,辐射带动的原则;盘活资源、用足政策、借力发展、培植龙头、对接市场;推进以生态化、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以发展生态有机茶园为重点;以“清凉山”品牌为依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实施“科技、质量、品牌、人才、旅游”兴茶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和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实现茶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2020年,全乡茶园面积稳定在32401亩以内,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75%以上,生态有机茶园建设力争上升10个百分点;茶叶总产量增长3%以上,达3410吨;茶叶总产值增长10%以上,达2.3亿元;茶农收入增长8%以上,达1.1亿元;鲜叶平均价每公斤增长1元,增长25%以上,达5元/公斤。通过发展,力争实现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资源优势发挥更加明显,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茶叶质量安全得到保障,机械化水平较快提升,产品结构更加优化,销售渠道更加宽广,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茶叶交易市场初见成效;最终把蒲川建设成滇西最大茶叶交易市场和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旅游和茶文化活动中心。

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为原则,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行“公司+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健全投入分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一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之路,持续推进生态有机茶园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农户在现有茶园基地上开展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开展套种、安插色板等技术,推进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打造绿色生态茶产业,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安全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实现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生产能力覆盖全市茶园面积。

二是走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发展之路,提高茶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以茶园机械采摘和机械修剪为主的科技推广应用,提升茶园机械化水平,大幅降低茶园管理、采摘成本,有效解决“采茶难”、“管理难”问题。

(二)创新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空间。创新茶产品流通方式,强化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拓建茶叶商品流通渠道,健全产品销售网络。

根据市场流通的实际需要,加快推进清河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建立设施齐备、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的茶叶交易市场;完善茶叶仓储、物流体系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现代化的区域性茶叶交易集散中心。

    (三)实行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定乡茶叶产业发展目标分级考核责任制度,把茶叶工作纳入各村各单位的工作考核内容。茶叶产业挂钩领导、部门、工作人员要全力配合各村抓好茶叶产业,各村要坚决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千方百计从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林业、水利、扶贫、科技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对茶叶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进行扶持。

    (四)优化结构、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做精绿茶、做优红茶、做活普洱茶”的发展思路,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贷款贴息、技改扶持、综合开发等途径着力培植“清凉山绿茶”“黄泥坡茶花红茶”,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促进茶农向专业化发展,实现茶叶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转变,采取“公司+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基地及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从“种植-加工-终端市场”的茶叶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茶叶企业、茶厂(所)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实现茶叶生产加工清洁化、标准化,支持企业、茶厂(所)科技创新,积极开展茶叶新产品的开发,拓展茶叶精深加工范围。建设集茶叶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清凉山茶庄园,强化品牌效应。

(五)加强技术培训,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加强茶园管理,科学用药、茶叶采摘加工、食品卫生、市场准入、茶艺师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叶科技含量,全力开展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茶叶掺杂使假行为。

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茶厂(所)进行技改,优化茶所布局,片区茶厂(所)要采用专业合作社方式进行优化合作,在不增建茶厂(所)的基础上加大茶叶初制所标准化改造,每年扶持5户的茶叶企业。 

二是加大茶叶生产执法检查力度,开展茶叶鲜叶农残快速检测。市场监管所等职能部门要加大对茶叶生产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开展茶叶生产专项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和从重查处掺杂使假行为,请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开展茶叶农残留快速检测,维护茶叶产品质量。

(六)继续强化宣传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市场调研,积极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开展蒲川茶叶产品宣传推介,通过参与茶叶博览会、品牌推介会、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开展乡内斗茶比赛等活动,以及通过报刊、网络、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和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启动建设清河茶叶交易市场,不断提高我乡茶叶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协会、专业合作社民间组织在茶叶销售中的积极作用,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七)扩大信贷、增强发展活力。每年扶持5户以上的茶叶小微企业,农村信用社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信贷政策,加大对茶叶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茶叶产业的发展上来,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的活力。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间,蒲川茶叶产业成就显著,展望未来,茶叶发展前景光明。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乡人大的有效监督支持下,继续开拓创新,倾力打造滇西茶叶交易第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