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90-5/20250718-00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团田乡
公开目录 乡镇信息 发布日期 2025-07-18 10:27:21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团田人说团田】团田:青山绿水间的蝶变之路

站在清凉山顶俯瞰,龙川江如一条翡翠玉带蜿蜒而过,两岸茶山青翠欲滴,林下石斛在斑驳树影中舒展新芽。作为土生土长的团田人,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从“靠山吃山难致富”到“绿水青山聚宝盆”的蜕变。这十年间,团田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乡亲们的腰包也更鼓了。

产业转型:从“单打独斗”到“多点开花”过去的团田,村民们守着2万多亩茶园却难致富。茶农老周回忆:“那时候茶叶全靠贩子收,一斤鲜叶卖不到5角钱。”2018年,乡政府牵头成立茶叶合作社,组织茶企参加斗茶比赛,“老冬瓜”“弄派山”等品牌逐渐打响。如今,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每亩年收入超过4000元。更令人惊喜的是林下经济的兴起。2024年,耀阳药业在清凉山打造500亩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种植黄精、杜仲等中药材。村支书带着我们参观时说:“这种生态种植不砍一棵树,每亩林地年增收几百元。”垂钓产业更是异军突起,在曼掠坝水库打造的世界乡村垂钓中心,2024年承办了17场垂钓赛事。周末去集镇,常看到各地牌照的车辆停满路边,钓友们在渔具店选购装备,农家乐老板忙着端上手抓鸡。我表弟在水库边开了家渔家乐,旺季时一天接待20多桌客人,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乡村焕新:从“脏乱差”到“诗画里”曾经的团田集镇,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污水横流。2017年建成的1500平方米集贸市场,彻底改变了这一景象。现在,摊位分类整齐,蔬菜、肉类、干货分区经营,还引进了专业管理公司。杨婶在市场里租了个摊位卖干货,她说:“现在刮风下雨都不怕,每月租金才300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大变样。各村落大力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和村容美化行动,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美丽的小花园,破旧的房屋经过修缮改造,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每一个自然村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显著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庄换新颜。基础设施的改善让生活更便利。 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夜晚,明亮的路灯照亮了乡间小道;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村民们用上了干净放心的饮用水;网络信号全覆盖,让村民们能够随时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电商也随之在村里兴起,不少村民通过网络销售自家农产品,拓宽了增收渠道。

文化滋养:从“文化沙漠”到“精神家园”团田文苑的建成,填补了乡村文化的空白。这个保山市最大的乡镇流动图书服务点,藏书5000余册。此外,文苑内还设有温馨的咖啡吧和茶室,成为村民们闲暇时光学习、交流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成年人也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文化素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在悄然进行。弄玲村的“嘎秧文艺队”,将傣族传统舞蹈搬上舞台。去年春节,他们在世界乡村垂钓中心表演时,台下围满了乡亲。傈僳族的刺绣、回族的饮食文化,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得到充分展示,不仅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教育的发展让未来更有希望。团田中学的变化有目共睹:新建的综合楼里,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孩子们奔跑嬉戏,充满活力。百万教育基金助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为走出团田、追逐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守护:从“砍树卖钱”到“护绿生金”曾经,村民们靠山吃山,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如今,“林长制”的实施让山林得到了有效保护。我家后山的林地,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每年能拿到生态补偿款。更令人欣慰的是,林下经济的发展让村民们尝到了护绿的甜头。去年,村里组织义务植树,500多棵樱桃树在清凉山扎根。龙川江的治理也是一场硬仗。过去,河道里垃圾成堆,水质发黑。现在,乡党委政府开展“清河行动”,村民们自发组成护河队。如今,江里的鱼多了,白鹭也回来了。去年夏天,我在江边钓到一条2斤重的鲤鱼,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站在石屿星河湾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茶山和垂钓公园,我感慨万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如今,它已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乡亲们的辛勤付出。

未来,我相信团田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