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乡镇动态 >> 正文

来腾冲西源大宽邑,带您了解棕活人家的传承和手艺

发布日期:2023-10-02 浏览: 作者:张玉蓉 谢君茂 来源:西源街道 打印正文

    说到棕制品,只要是腾冲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腾冲市西源街道的大宽邑社区。

  腾冲有“一出西门西,望见大宽邑,小的搓棕绳,老的缝蓑衣”的古民谣,就是对早年大宽邑棕活人家的真实写照。大宽邑素有“棕制品源头”的称谓。从古至今,棕制品生产历来是大宽邑的一项独有的传统特色产业,是原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大宽邑传统棕制品有蓑衣、蓑衣裙、棕盖、棕褥子、棕绳、棕垫、棕扫帚、棕蒲团等,这些棕制品具有防雨、防潮、保温、耐热、保暖、除菌、透气、耐磨、耐洗、易晒、除臭吸汗等功效。 

“千丝万线搓棕绳,精工细缝棕制品。”棕制品来源于棕包树的外衣,是纯天然的手工艺品。首先把从棕包树上采下来的棕片经过尺寸筛选分类扎成捆,在池塘里浸泡数日后、再捞起掼洗干净,用棕铁爪除去棕片上的碎渣,把细细的棕丝一根一根抽出来,再用手把一根根棕丝搓成一股股棕线。做好棕线后,便用长长的棕衣针(也称“蓑衣针”)穿起棕线,纯手工把棕片缝制加工成一件件棕制品。根根棕丝细如发丝,但在手艺人的巧手之下,宛如活物一般,变化无穷,让人惊叹,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一经一纬缝出无穷创意,千丝万缕织就有形精品。”早些年,腾冲的棕制品市场非常繁荣,棕绳、棕扫帚、棕盖、棕脚踏、蓑衣等很畅销。特别是蓑衣,既可防雨,又能保暖、隔潮,是农民的必备雨具(插秧时节的重要用物),几乎每户农户都会有好几件。21世纪初兴起的棕褥子也因纯天然、无公害而深受人们青睐。因此,新中国成立前至21世纪初,大宽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棕活,棕制品也一直是大宽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随着腾冲棕制品市场的逐渐低迷,大宽邑社区现在从事缝制棕制品的人家大约只剩16户左右了。

今年67岁的李学芹户便是其中之一。笔者见到李学芹时,她正在家里二楼的阳台上忙着做棕活。在她身后的楼板上,成捆的棕片堆成一座小山,制作好的各式大小棕扫帚整齐的排放在楼板上。据李学芹介绍,她自幼出身于大宽邑李家巷的棕活人家,即使早些年大宽邑棕制品加工技术只传男不传女,甚至只传儿媳,也不传闺女,但是到了她们这一辈,就不再有不传女的讲究了,因天生双脚带残疾,她从小便跟着母亲学搓棕线、做棕扫帚。父亲去世早,她和姐姐十多二十岁就到村里的棕活厂做活挣工分。成家后,婆家也是做棕活的人家,婚后她在棕活厂做棕活直到棕活厂解体,又回家继续做。在李学芹家二楼有一台蓑衣板,两代人几十年在上面缝蓑衣、棕褥子,已被磨出了数道凹痕。数十年的磨练,她手脚麻利,娴熟掌握了各项棕活技巧,做得又快又好。由于脚带残疾,她出门干活也不方便,就一直在家做棕活直到现在,因此,她也是村子里唯一从小就未间断过做棕活的手(守)艺人。她一直坚持以质量和诚信赢得顾客的信赖,如今,有不少人会用稻草做棕制品的填充物,但她一直坚持用棕片或棕丝,从未掺假;搓棕线费时、费工、费料,有人就会图省事,用现代的尼龙绳代替缝制棕制品的棕绳,但她还是一直坚持用手搓的棕绳缝制;有人会省去原先传承下来的部分工序,但她不会!就因为这样,即便她的成品价格略高于市场价,但她过硬的手工技艺及质量仍留住了不少老主顾,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2015年,李学芹被认定为腾冲市市级棕制品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随意走访了村子里的另外几户棕活人家,都差不多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在家做棕活。75岁的明正龙夫妇都出身于棕活世家,如今年纪大了,老两口就每天在家做棕活。大妈告诉笔者,虽现在棕制品市场不景气,但他们家几代人都有人做棕活,也还有一些盈江、龙陵或周边的老主顾,每年除了零星赶集售卖外,还会不时收到几笔上千把棕扫帚的订单。要是客户等着用,他们就会把订单分些给村里其他做棕活的人家,反正差不多都是老人,大家一起赚点零花钱。56岁的孟艳菊是村里目前从事棕活的人家中最年轻的一个,她缝制扫帚的技艺非常的灵巧娴熟,也是一位做棕活的行家里手,她的手艺都是在寨邻里学的,因为脚受伤后一直就在家做棕活,丈夫农闲之余也会在家帮着一起做。如今的棕活人家,大部分都只做棕扫帚了,她每个街天赶集,可销售5060把扫帚,最低也能赚个百多两百元零花钱。

小小的棕编棕艺,承载着守艺人的全部心血,也就是像以上她们这样的几位手工艺人的坚守下,大宽邑棕制品工艺才一直得以传承和发展。

 

图片提供:张玉蓉 谢君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