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乡镇动态 >> 正文

侍郎坝社区里仁小区:竹编篾帽艺人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3-10-04 浏览: 作者:张玉蓉 林志彬 杨秦 陈宏堃 林丽欢 来源:西源街道 打印正文

篾帽是一种工序繁琐的竹编工艺品,属斗笠类,其工艺精良、工序考究、制作方法特殊,俗称要经“七十二道脚手”,是传统手工艺品中的鲜见品。规格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中以小篾帽最为精致美观。篾帽的帽面要用细篾片丝精心编织,底层为花胎,中衬塑料纸(古为油纸),轻便耐用,遮阳防雨,稍加清漆淡彩,也可用做室内挂饰,集实用与装饰于一身。所以,腾冲的篾帽一度以它优良的质量和优雅的造型赢得人们的喜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些年,一般的篾帽都是做为农民上山下坝劳作时遮阳挡雨的工具,天热时也可当“扇子”扇风、闲时当“垫子”垫坐。精致美观的篾帽则做为年轻女性的“遮阳帽(太阳帽)”,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因此,在当时,编制篾帽出售成了大多数手艺人的主要营生。如今,随着各种简单轻便实惠的塑料雨具越来越多,篾帽市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编制篾帽了。但在里仁小区,仍有一群热爱编制篾帽的“守艺”人,现在她们都已80多岁高龄了!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郭仙英奶奶家。

在她家的小院里,她和几位“老姐妹”们正弯头驼背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专注地编制篾帽,有劈削竹片的、有扯竹丝的、有织编帽面的、有扎帽胎的……在她们面前,堆放着几十顶已完工的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篾帽成品,几名幼小而淘气的孩童站在旁边。深秋清晨,天气微凉,阳光柔和地洒在老人身上,暖暖的温馨!道明来意后,奶奶们都热情地争相向我们介绍起她们的这门手艺来。今年81岁的郭奶奶生的慈眉善目,据她孙女说,奶奶因常年低头弯腰编制篾帽,导致现在脊柱变形驮背了,眼睛也花了!但奶奶思路仍然清晰,她起身拿起一顶快要成形的篾帽向我们介绍:“篾帽是用荆竹、大竹等劈成的竹片和扯成的竹丝编制而成,以荆竹篾帽为上品,因为这种竹子不光韧性好而且竹丝细密、光泽莹润,编出来的篾帽呈金黄色的。竹丝越细编出来的篾帽就越密实,越能避雨。” 

我们了解到,这些奶奶们都是七八岁就开始跟着自己妈妈或奶奶学习编帽子,年轻时她们不但学的快,动作也麻利,编好一顶帽子交到供销社抵0.6元,可换回一些生活必须品补贴家用,成了家里的好帮手。直至后来长大成人,也一直靠这个手艺养家糊口。在常年累月的编制过程中,她们还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方法,比如制作篾帽的竹子要选择直溜、顺滑且成熟的;再如因为竹子都是现砍的、水分太大,为防止腾冲雨季霉变,她们会把篾片和竹丝放在大锅里面用小火烘干,所有这些,都是她们在几十年的编制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从选材、到削片、再扯成纤细的竹丝、一直到编制成一顶精美的篾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及其文化特质。 

同样高龄的邵思仙奶奶手脚更比同龄人灵便,她也是一直未间断地编帽子,而且每个腾冲大街赶集日,她都会带上自己亲手编制的帽子和一些干货去售卖,每次都能卖上10来顶,不仅不用跟儿女要零花钱,还锻炼了身体。她一边灵巧的编织帽面,一边告诉我们:编制一顶篾帽大体需要四道工序,一层帽面、一层防水布、一层胎子、一层帽圈。但每一层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各种“篾料”——穿顶篾、戗顶篾、长把、短把、邀线、花胎篾、撬篾和扎边篾等等,每一项篾活都各有千秋各有讲究,但是绝无可省。

帽子表面一层的主篾分为“长把”和“短把”,编“转”部分用“邀线”夹勒,“修边”部分用“长把”独编;中心部分由“起顶篾”、“穿项篾”和“戗顶篾”编成;内里一层“花胎”由“花胎篾”编成,用五根“撬篾”五等分成放射状地布置,起到加强筋作用;“扎边”时用“扎边篾”包扎,“扎边篾”又有一根单篾和两组细篾组成。 

每次编制篾帽,她们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几根竹子、一把削篾刀,在她们的手里就像玩魔法一般,眨眼间变成了一根根纤细竹丝,再慢慢变成一顶经几十道工序的帽子。听完奶奶讲述的整个编制过程,要不是亲睹她们每一步的实操,我们根本还是一脸懵。终于明白,为什么民间会有“一顶篾帽要经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了。

如今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靠编帽子养家了,她们这群“老姐妹”手脚不再灵便了,眼睛也花了,一顶篾帽从削篾到编好往往需要耗时三至五天才能完成,而且也卖不了几个钱。在别的地方,80多岁的老人或许只能整天闲着晒晒太阳了,可这群奶奶们,依然会经常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编制篾帽,一坐就是一整天。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纪百年,大浪淘沙!里仁篾帽风雨中幸存下来,走过“她”自己的前世今生。里仁艺人未来将会不断优化编制工艺,严把原材料关,力争将篾帽产品做到更加精致美观,并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各领域大力支持,从手工艺品、旅游伴手礼、装饰品方面着手,不断扩大篾帽产品的影响力和销售量。” 

坐下来慢慢地、认真地细细地编制篾帽,是老人们几十年的劳动常态化。一根根竹子、一片片竹片、一丝丝竹丝终日与老人生活为伴,带着手艺活成了她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她们老年生活的精神寄托。如今,篾帽不仅是一件生长在乡村的艺术作品,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老奶奶们这些手艺人一直坚守的见证。

郭奶奶也总是说:“我大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的编制篾帽,对它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年轻时靠这个手艺活赚钱养家,现在老了编制篾帽也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 

  看着这些满头银发的老奶奶们,我们不禁在问,篾帽的工序如此繁琐,而且市场又不景气,价格也不乐观,奶奶们百年之后,这个传统的优秀手工艺难道就失传了吗?

  图片提供:张玉蓉